第四百五十章 广播电台 (第1/3页)
这天溜达到了京城外码头,带着的这些人一下子眉开眼笑了,因为这里水系联通团江,航道已经被大规模清理过了,种植海水稻的地方自成体系。
船只停泊的码头对面,肉眼就能看到鱼群在水面上打漂。
“哎呀,这要是有船有网了,打快网马上就能看到钱了,我打算现在就去看看有没有人卖船和网具,如果都有的话,明天就能拿个破盆子敲起来?”
“肯定是有的,你看看,码头上有人穿着防水衣在边上下网啊?”
他们群情激动,马上就要打听这些,想尽快的打快网来钱。
打快网就是一种打鱼的手段,找没有太大流速的水域,把网成圆弧状圈一个上百米或者更大的地方,渔网下好了,船就进入到了圆圈的里面,在中心部位开始敲盆子。
被围住的鱼,听到了乒乒乓乓的声音吓得仓皇逃窜,慌不择路就撞到了网上被丝线缠住了,打鱼人看差不多了,就开始收网了,运气好的话一次就能收获不少的鱼。
因为下网以后就敲盆子,然后就起网,速度快,把船划到玲珑岸边,因为鱼特别的新鲜,有人买就卖掉换钱,来钱快,这就叫做打快网了。
他们祖上都有打鱼的技能,虽然最近几代不靠水边居住了,可打鱼是骨子里就有的基因。
他们不光是会打快网,其他的跑趟子钩,插迷魂阵都精通。
他们顺着岸边溜达,一直的走了很远,又发现了其他品种的鱼虾,对打鱼摸虾就更有信心了。
其实他们从团江坐船来的时候,就见过城外面码头的,只是那天大家有些晕船,迷迷糊糊的都是在船舱里歇息,等到停靠了码头他们下船,当天有雾就没有看真切。
有些人家,家里还有祖传下来的渔具,如果购置了小船,就能在团江联通的各河道驰骋。
一个月之内,愿意种地的有了土地,愿意打鱼的有了船和网具,愿意经商的也开始行动了起了。
那些西族的孩子们,愿意入学的就进入学府,杰西卡和安斯玉按说也在入学的年龄里,但她俩有过失身的经历,也是介于大人孩子中间的,就不去学府了,去了歌舞团唱歌。
这个是有便利条件的,歌舞团的成员也认可她们的才艺,有了西族的姑娘们,歌舞团的年轻观众也会增加。
其余四十几个孩子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在南羌国的时候在族人居住地,会汉羌大陆语言,聚居地有他们自己的私塾,高薪聘来的一对男女先生,教授他们汉羌文化。
他们都有汉羌文化基础了,年龄也合适上学,就进入了学府插班学习。
太小的孩子,比如到了六岁的,学前班也对她们开放。
只有杭而爱少数的几个比他们文化水平高,插班进入了学府二年级,比其他普通孩子高一个年级。
有几个男女是成年了还有文化的,可以在学府当西语的教师,在阿福面试过了以后,留下了四个人。他们能教学,给学府缓解了西语师资的紧张。
西族小区有了院墙和大门,族人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