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6章 定量魔药学(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6章 定量魔药学(上) (第1/3页)

    原本潦草的“日记式提问”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力透纸背的炭笔字迹。

    像是埃尔文在无数个夜晚的纠结后,终于抓住了那道“真理的微光”:

    “万物之性,皆可析分;魔药之变,循迹可循。”

    短短十四个字,便是埃尔文为这套魔药体系奠定的最根本世界观

    紧接着,他又首次提出了魔素的假说,用魔素这个概念来指代构成魔药材料的基本单位。

    埃尔文认为,火焰草燃烧便是因为“炎魔素”,冰晶花冻结就是因为“冰魔素”。

    这是第一次有人将魔药材料具象化为可分析的基本单位。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埃尔文进行了他能想到的最“粗糙”却最直接的实验。

    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他将火焰草粉末与冰晶花花瓣混合,观察到两者同时失去魔力。

    他在这段记录旁画了两个交叉的箭头,一个标着“炎”,一个标着“冰”。

    箭头交汇处写着“中和”二字。

    又在下方补充了另一种可能:“若炎多冰少,则余温;冰多炎少,则余寒。

    魔素相交,或中和,或湮灭,或结合,皆有迹可寻。”

    这个验证十分粗暴,但却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最后,埃尔文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理论,也是重要的后续研究方向:

    只要找到方法测量每种魔药材料中蕴含的魔素“量”,就能像做菜一样精确调配魔药。

    或许这些结论看上去内容很少,非常粗糙以及漏洞百出:

    没有精确的定义,没有严谨的推导,甚至连实验数据都带着主观臆断。

    但所有人都无法忽视一个事实:这一切,在埃尔文之前,从未有人提出过。

    他完成的不是“从 1到 100”的完善,而是“从 0到 1”的突破。

    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第一支火把,或许火光微弱,却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埃尔文对这套体系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无人知晓,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研究到这一步,埃尔文花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又经历了什么。

    他像一个孤独的拓荒者,在无人理解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可遗憾的是,埃尔文的研究,终究停在了关键的地方。

    笔记上他的字迹戛然而止。

    如今回头再看埃尔文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根本性的局限,是极其粗糙且不能运用于实际的内容,只能算是一个猜想。

    首先,埃尔文缺乏精确的测量工具和概念。

    他知道魔素有“多少”之分,但无法定义“多少”的具体单位。

    他的笔记里充满了“少许”、“大量”、“强烈反应”等模糊词汇。

    这对于一个严谨的体系来说,是完全不合格的。

    其次,他无法将混合的魔素分离开,因此无法制备“标准试剂”。

    比如埃尔文面对一株同时蕴含【毒】和【生】魔素的蛇牙草时,无法单独测量其中一种的含量。

    最后,他依然认为“魔化”是必要步骤,他的思路是用其他方法代替法师的个人魔化,但屡屡失败。

    埃尔文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并证明了道路的存在与可行性,但他本人并没能走出多远。

    就这一部分而言,这卷笔记的总结可以为:是一本充满天才设想、混乱实验数据和失败记录的笔记。

    总之,在埃尔文大概率郁郁不得志的逝去之后,这卷承载着他毕生心血的笔记,也如同它的主人一样,被遗忘在了无人的角落与岁月当中。

    幸亏这个世界的书籍价值极高。

    这卷记录着埃尔文猜想的笔记,虽因内容“超前”而不被理解,却因“羊皮纸材质”与“文字载体”的属性,得以在岁月中幸存。

    就像是一个极为精致的包装盒,你并不知道拿它能做什么用,但就是下意识地保管,而不是丢到垃圾堆中。

    没人知道这卷笔记在埃尔文逝去后,曾流转过多少人之手。

    最终,它辗转落入了一个还算显赫的法师家族手中。

    家族里负责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