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七章 西来援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七章 西来援军 (第2/3页)

有做出定论,而是说:“先联系刘仲彦(刘乔),弄清楚其中的原委,再做决策吧。”

    刘羡私下里与幕僚议论此事,却认为此事不足为惧,诸葛延蛮不在乎地道:“人多有什么用?两边都是不敢拼命的人,还分开立营,不能配合,说是什么虎豹,实际上,不过搂草打兔子,先打其中一个,另一个敢来救吗?”

    李盛也同意这个看法,他道:“军合力不齐,踌蹰而雁行,当年袁绍曹操率关东联军围攻董卓,就是这样失败。我军想胜不难,只要打痛东军,他们自然就会知难而退了。”

    但他同时点出关键道:“但眼下的问题是,我军兵力确实有所不足,要想将两军击败,这绰绰有余。但想要乘胜追击,杀入河北,就有些力不能及了。”

    这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每一次作战,都会导致洛阳禁军的兵力损耗。而禁军的补充和恢复,却并非一件易事。禁军士卒都是京畿良家子,接受着天下最严苛的训练,装备天下最精锐的甲仗,方才有天下无双的战力,不是随便征来的民夫能够比拟的。

    眼下禁军的人力捉襟见肘,若破营时损耗过大,费时过多,到最后无力渡河逐北,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刘羡必须要拿出一个速战速决,又不至于太损耗兵力的作战方案。如若不然,还不如固守成皋,坐等敌方内讧,反过来先去应对弘农的张方大军为好。

    好在人生不总是糟糕的坏事,再倒霉的人,只要活得久,偶尔也会收到一些好消息。

    在东军北上荥阳的第三日,也就是十月己亥,留在洛阳负责后勤的陆云传来一则讯息:自河内郡来了一支万人规模的骑军,他们打着征西军司的白虎幡旗,却自称是勤王义军。

    而这支军队的统帅,不是他人,正是当年参与平定齐万年之乱的关西宿将,西平太守索靖。

    刘羡得闻消息后,真是大喜过望,他连忙向司马乂通报此事,司马乂亦大喜,于是令刘羡领一众公卿军官北下山阴,到大河南岸去迎接义军。

    此时已是初冬,黄河水浅,两岸几乎尽是秃顶的树梢,芦苇也都枯黄地倒伏着,显得天空格外寥廓。山野苍茫间,却见一支长长的马队蜿蜒而来,许多马上坐着疲惫的军士,而更多的马上承载着补给物品。大概是此前下过雨的原因,马上骑士们身上披着牛皮毡,上面沾满了泥点,一看就是日夜兼程,沿路很少停下。

    刘羡过了河桥前去领路,在人群之中一眼就看到了索靖。在一杆白虎幡下,他乘着一匹显眼的赤血宝马,和善地同自己打着招呼。

    索靖今年已经六十五了,几年不见,发须更显花白,脸上的皱纹也更加显眼,好像干枯的桦树皮。但他沉着的气质并没有变,双目依旧炯炯有神。他见了刘羡,摘下自己的皮帽,又脱下皮毡,露出身上穿戴的明光铠甲,真是英姿勃发。等他翻身下马,用疲倦且坚定的语调,对刘羡道:“怀冲,好久不见了啊!”

    他紧跟着说道:“自从得知河间王反叛后,我,还有张士彦(张轨),刘道真(刘沈),张景武(张光)他们,对洛阳的形势一直非常忧心,这几位殿下再这么闹下去,怎么得了啊!”

    “我们早就想派兵支援朝廷了,只是山高路远,河间王又占住了弘农,真不知道该怎么过来。好在李世回(李矩)在河东,和我们说,可以走轵关入洛,我们几方就凑了一万两千骑出来,紧赶慢赶,今天终于到了!哈哈!怀冲,我来得还算及时吧!”

    原来,这支骑军是由凉州刺史张轨、雍州刺史刘沈、西平太守索靖、新平太守张光、河东太守李矩联手凑出来的。这些人有的是刘羡的老战友,有的则是对河间王的割据感到不满。总而言之,他们为了援助朝廷,各自出了几千骑军。因此,其中的人员组成也比较复杂:有索靖的两个儿子,索璆与索綝,也有张光的部将刘义,还有张轨的长子张寔,李矩的外甥郭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