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 (第1/3页)

    却说孙权领兵攻打庐江刘勋,半月不下。

    人报周瑜有军机要务求见,孙权欣然召之。

    “公瑾在鄱阳练水军,因何得以来庐江?”

    孙权少年登位,此时非常的谦卑下士,周瑜一到便将之请上座。

    周瑜亦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主公知东吴之利害否?”

    孙权大惊,忙道:

    “未知也,公瑾为何如此说话?”

    “今荆州困于张羡之乱,故我等得以报父兄之仇为由,攻伐庐江。”

    “然庐江之地地处淮南,不可不慎。”

    孙权一怔,顿时明白了周瑜的意思。

    淮南是曹刘的势力范围,咱现在攻打庐江,等于是在鸡蛋上跳舞。

    “窃闻曹刘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难分胜负。”

    “今不趁早夺取庐江,待胜负决出,更难作为。”

    孙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周瑜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

    “今虽是河北强,河南弱,然此二地皆非我等所能相抗的。”

    “公之大敌为何?荆州刘景升也!”

    周瑜的意思,就是劝孙权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关系。

    河南比河北弱是不假,但也是远远强于孙吴的。

    如今是两雄争霸,孙氏哪边都得罪不起。

    所以对外方针,一定是要全力对付荆州刘表。

    然后积极示好河南朝廷,以换取孙吴攻打荆州的默许。

    不论是周瑜亦或陆逊,都主张交好河南,然后全力对付刘表。

    为何?

    首先刘表与孙氏有仇,攻之有名。

    其次,刘表的个人能力远不如曹操、刘备,好对付。

    最后,荆州富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别看孙氏手中仍有周瑜、吕岱、程普等优秀人才,但他们手里拿的全是烂地。

    单就从国力上讲,整个孙氏的地盘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张鲁的汉中。

    所以摆在孙氏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贯彻孙策的方针,快速打出去,抢夺富裕的地盘。

    要么就慢慢开发吴郡、会稽等瘴地。

    当然,历史上孙权确实把吴地开发的很好,但也足足了几十年的时间。

    就汉末这群雄兼并,越打越强的趋势,谁等得起几十年?

    “依照公瑾的意思,当如何?”孙权问。

    周瑜不假思索答:

    “即刻上表朝廷,遣使向朝廷纳贡,以求册封。”

    “令兄在时,便得到了朝廷的册封,今两雄相持于官渡,我东吴不能不作表态。”

    “诚如是,曹刘必以得主公为喜,从而默许我等攻取庐江、乃至荆州之地。”

    ……嗯。

    孙权点了点头,从善如流:

    “既如此,吾遣吾弟孙翊亲往陈地纳贡,以彰诚意。”

    言讫,即召孙翊来帐,备言此事。

    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尽显于色。

    听罢,当即表达自己的不满:

    “遣使纳贡,只须令一长者前往陈地便好。”

    “何须小弟亲往?”

    孙权则十分严肃地说道:

    “今曹司空、刘将军为国讨贼,正缺盟友。”

    “吾弟亲往,以彰吾之诚意,使曹公、刘公不疑我。”

    “弟已举孝廉,今去陈地,可留在朝廷为官。”

    孙翊闻言大惊,留在朝廷为官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让自己在河南当人质吗?

    “想自兄继业以来,小弟精心侍奉,并未有过。”

    “然权兄此为何也?”

    孙翊当即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

    孙权面色一沉,板着个脸,怒目嗔道:

    “今吾为家主,汝敢不听吾命耶?”

    言讫,左右刀斧手齐齐拔剑。

    孙翊一惊,大感惶恐。

    这是孙权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政治手腕。

    他送宗族兄弟去朝廷当质子,当然是为了换取曹刘的信任。

    同时,这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孙权上位时,族内并不安分,许多孙氏将领都有拥兵自重之意。

    尤其是孙翊,

    孙策临死之时,以张昭为首的大臣,其实是一齐拥戴的孙翊继位。

    理由是孙翊跟孙策很像,骁悍果烈。

    但孙策最后拒绝了,他认为正因为孙翊跟自己很像,才很难处理身后之事。

    所以孙权的继位,其实是孙策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决定。

    最后孙权虽然平稳接过了孙策的大棒,但孙翊依然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

    把他送到陈地朝廷去,于孙权而言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翊见孙权早有准备,知他今日不论如何都难以脱身,于是只得应从。

    孙权这才转怒为喜,笑道:

    “……善,吾已命人备好锦绢粮秣。”

    “吾弟可立即北上,待见到曹司空与刘将军后,备言吾之心意。”

    “我孙吴一定是忠于朝廷的。”

    一言毕,孙权又遣族兄孙贲,老将韩当率部护送孙翊前往陈地。

    当然了,说是护送,其实是监视。

    孙翊无奈,只得应从。

    不表。

    ……

    河南,官渡。

    自河北军与河南军相持以来,已过两月。

    而此时,曹操、刘备都收到了消息。

    即荆州、吴地都遣使来朝廷示好。

    至于来意,

    荆州希望朝廷派兵,剿除孙氏。

    孙氏则向朝廷纳贡,请求册封。

    于是曹刘一起相商,又邀谋主李翊过来议事。

    南方之事如何处理?

    李翊说道:

    “今荆州强,孙吴弱,两家又有血海之仇。”

    “可应孙权请求,予以册封,许其攻取荆州之地。”

    “至于荆州来使,则以公事为由,暂不接见,以慢其心。”

    李翊虽是现代人,但一直摒弃先射箭后画靶的理念。

    即不能认定孙氏未来会崛起,从而在荆州与孙吴之间选择荆州。

    同理,也不能认定曹操未来会统一北方,就联袁抗曹。

    一切的决定,都得根据时势来判断。

    现在的孙吴就是一个被挖走了大量人才,地盘仅有吴郡、会稽,豫章北部数县的瘴地。

    而荆州刘表比之历史上,却没有多少削弱。

    如不出意外,刘表与他的荆州马上就将迎来自己的“巅峰期”。

    仅是出于这一点,李翊都得支持孙吴去削弱刘表实力。

    以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因为如果真的南下,荆州绝对是比吴地更难打的存在。

    除非你慢慢熬,熬到刘表死,然后解体。

    但李翊可不想再等八年时间,他巴不得天下早归一统。

    曹操、刘备从其言。

    即上表朝廷,奏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命其继承其兄孙策之吴侯爵位。

    至于荆州来使,则暂不接见。

    之后,依旧与袁绍相持。

    就这样,又相持了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候,曹操、刘备从南方得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消息。

    ——刘表成功平定了荆南叛乱!

    “竟如此神速?”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待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张羡开始足足煽动了荆南四郡的叛乱,哪里是能够轻易平定的?

    并且最开始的消息,还是刘表遣兵围长沙,久攻不下。

    怎么突然间就一下全给平了?

    再一追问才知道,原来是张羡突然病死了。

    张羡一死,荆南之众群龙无首。

    于是刘表趁势席卷荆南,广开土地。

    一举收复了零陵、桂阳,北据汉川,并不费吹灰之力将荆南部众收编。

    真正坐到了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而由于刘表这次大胜,壮大了荆州的声望。

    兼之中原又在打仗,所以许多从关西、关中,以及北方来学者,都跑去了荆州避难。

    刘表对这些学者予以安抚赈赡,又派兵肃清了荆州境内的盗贼。

    这更加使得荆州成了汉末的乐土。

    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刘表也正式进入了自己最巅峰的时候。

    待看完书信之后,曹操、刘备几乎异口同声地感慨:

    “刘景升竟如此好命!”

    一面又庆幸,当初采纳了李翊扶吴抑荆的政策。

    若不然,刘表在南方就真的无敌了。

    之前说过,刘表的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有误。

    即他认为自己一直苟下去,就能笑到最后。

    但刘表本人是经历过一次“越打越强”的理念冲洗的。

    就是这次平定荆南。

    刘表在收复荆南四郡后,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更是不费吹灰之力收编了荆南的部众。

    如果刘表能及时反应过来,改变他的观念,那他与他的荆州绝对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