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6章 贾诩叹服,李翊之军略,窃谓乐毅、田穰苴未必过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6章 贾诩叹服,李翊之军略,窃谓乐毅、田穰苴未必过此 (第1/3页)

    却说张郃、高览引本部兵马,举全军向河南军投降。

    官渡大营前寨守将,刘营以张飞为代表,曹营以曹洪为代表。

    见河北军复来,以为要再次进攻。

    正欲再次过去守御,却见河北军士大烧攻城器械。

    又遣使过来,向盟军投降。

    当收到这个消息时,不论是张飞还是曹洪,都感到有些惊讶。

    河北军就上一秒都还在攻打他们的大寨,怎么下一秒就全军投降了。

    曹洪一时拿不定主意,即问张飞的意见。

    张飞打仗虽颇有谋略,但现在人家不跟你打仗。

    这却让他犯了难。

    “……这,如今先生出营劫乌巢未归。”

    “而张郃、高览人马又足有万人之众,今来投降,未知虚实。”

    “若是诈降,只恐难于应付。”

    张飞的担忧不无道理,袁军人数庞大。

    想要控制住这万人的降军本身就很费劲,一旦袁绍提大军前来,与之里应外合。

    后果不堪设想。

    曹洪便道:

    “李先生去时,曾留贾先生与荀先生在此。”

    “教我等但有踌躇难决处,便问此二人。”

    “今未知河北军虚实,不妨问问这两位先生。”

    张飞即从其言,两人一同找到贾诩、荀攸,将高、张二将投降的事说了。

    贾诩不假思索道:

    “今张郃已烧攻橹,又何疑哉?”

    二将回答,“只恐诈降,与袁绍里应外合。”

    荀攸却摇了摇头,道:

    “不然,李先生在青州时,有恩于张郃、高览。”

    “今二人计不为袁绍所用,怒而来投,君何疑焉?”

    见贾诩、荀攸都这么说了,张飞、曹洪这才不加怀疑。

    张飞又道:

    “虽然如此,也须向俺兄长禀报一声才行。”

    曹洪亦道:

    “某亦须向主公禀明此事。”

    一言毕,二人各自遣使自后方大营处,请来了曹操、刘备。

    曹操、刘备早已得知李翊冒险去劫乌巢的事了。

    刘备初时还担忧李翊的安危,不想让他冒这个险。

    但曹操却认为此险非行不可,因为战争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不用险招赢不了。

    当然了,曹操之所以这么急,还是因为豫州老家失控。

    只要击败袁军,豫州都不需要他派兵,马上就能够恢复控制。

    因为这帮官员,是最会见风使舵的。

    刘备见此,也不加拦阻,只道:

    “若子玉功成,我军当即刻拔营,与袁军决战。”

    曹操大喜,道:

    “早有此意!愿与君共决!”

    正当时,张郃、高览前来投降的消息也传了过来。

    曹操闻言,忙道:

    “此必是李子玉劫乌巢功成,二将见大势已去,引兵来投!”

    于是,曹操与刘备迅速点齐本营军马,全军拔营。

    至最前线,

    各营诸将也已收到消息,纷纷点齐兵马,过来与二人会合。

    趁着诸将皆已齐聚,曹操、刘备便领着各自麾下的文臣武将,一同出营来见张郃、高览。

    二将万没想到,曹刘二人竟如此重视自己。

    感动之余,连忙倒戈卸甲,拜伏于地。

    曹操笑道:

    “两位将军今肯弃暗投明,正如微子去殷,韩信归还也。”

    由于河南军是打着“义兵”的旗号,以汉室正统自居,故曹操完全有底气说这话。

    刘备亦在侧赞叹道:

    “……不错,若使袁绍肯从二位将军之言,不至有败。”

    “若得胜袁军,吾当上奏天子,为汝二人拜将封侯。”

    张郃、高览闻言大喜,连连顿首。

    “今乌巢已劫,又有两位将军新附,袁绍大势已去。”

    “今正是决战之时,传我令,全军速速拔营。”

    “与袁绍决一雌雄!”

    话甫方落,众营士气顿时高涨。

    每一名士兵的脸色都洋溢着兴奋之色,举戈向天,大声吼叫:

    “必胜!必胜!必胜!!”

    河南军之所以能够爆发如此昂扬的斗志。

    还是因为李翊从中做的保密工作,使得大量士兵不知道军营里已经没粮了。

    反而因为被用了“激励大法”,即,

    ——坚持一个月,便能破袁绍。

    现今乌巢被破,更加坚定了众人的信念。

    每一名河南士兵都相信,此战一定是最后一战,一定能够击败不可一世的袁军!

    官渡大寨,两万余名河南士兵,如潮水一般向北涌去。

    ……

    话分两头,袁绍这边可就惨了。

    直到刚才,袁绍才知道许攸这厮已经叛变了。

    并且正是这小子把李翊引到乌巢来的。

    袁绍知道后大怒,即命身在邺城的审配,将许攸全家老幼,尽数斩首。

    命令方一传下,人报张郃、高览已经投敌了。

    “什么!?”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袁绍两眼一黑,脚步踉跄,几近昏厥。

    左右急扶之,袁绍知此刻不是晕厥之时,现在形势危急。

    需要他这个主人翁来主持大局。

    “快!传令,速速整军!”

    “今失了乌巢粮,又去了张郃、高览二将。”

    “曹操、刘备必然趁此时前来劫营,我军务必做好防备!”

    袁绍用尽全身的力气,下达了这个命令。

    现在左右人也慌了,也顾不得再内斗,各自回部组织军人。

    与盟军不同的是,袁军将士都知道自家的粮食存在乌巢。

    消息经过一夜的传播,现在大伙儿都知道乌巢粮食没了。

    军中人心不宁,个个惶恐不安。

    而当张郃、高览临阵反水的消息传回后,军营里紧绷的那一根弦终于崩溃。

    也不知是谁在营里喊了一句:

    “军粮尽矣!”

    “曹刘举大军前来,要将我等杀绝!”

    顿时,营中哗然。

    士卒们纷纷出营,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也有部分士卒抢夺辎重粮袋,互相殴打,打成一团。

    袁绍闻报,急令亲兵弹压。

    甫一出营,便见着黑压压、密麻麻的河北兵,似无头苍蝇般乱窜。

    袁绍即命各部将,立斩滋事之人。

    然士卒已乱,刀枪相向,颓势止不住了。

    袁绍望着自己的大军,不禁垂泪,慨叹道:

    “袁本初何至于此耶!”

    言讫,口吐鲜血。

    袁营之所以会乱成这样,是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军粮在乌巢,而河南军又是当着他们的面烧的。

    就是想瞒也瞒不住。

    军粮的失去,本就使得人心惶惶。

    而高览、张郃的临阵倒戈,更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这两人在河北军中颇有名望。

    同时,两人是带走了一支生力军去投靠盟军的。

    要不然怎么说张郃是标准的职场人呢。

    张郃完全可以带亲信逃走或者降曹刘。

    但他却选择了直接带走袁绍战力最强的先锋部队,全军投靠盟军。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对这种带资进组的人才没有抵抗力。

    张郃选择前者虽然对得起袁绍,但却对不起自己。

    只有带重兵投靠河南,才能被委以重用,得到封赏嘛。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

    一支数量庞大军队,并不是人人都悍不畏死的。

    军队的里的士兵也要分“三六九等”,有的人战力强,有的人却只是来充人数的。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两军打仗,明明没杀多少人,后面的军队就全溃散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比势能”,一旦“势”没了,越庞大的军队就越容易溃散。

    要不然怎么说韩信被誉为兵仙呢。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战场上的调度,而在于他将兵的“多多益善”。

    这边袁绍血还没吐完,那边已有哨兵传报,曹操、刘备亲领大军过来劫营了!

    袁绍只得仓促应战,盟军奋力向前,袁军抵敌不住,四散奔逃。

    袁绍自知此刻军心已乱,不能再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