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7章 联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见长子,李子玉荣归故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7章 联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见长子,李子玉荣归故里 (第2/3页)



    袁尚只道父亲离去,须有人助他处理邺城政事,故不以为意。

    袁绍之妻刘氏亦爱幼子,便对袁尚说道:

    “汝父归来,何不前往侍奉照看?”

    袁尚一怔,忙解释道:

    “父亲留我守邺城,代理政事,故未曾想过此事。”

    刘氏跌足叹道:

    “糊涂!”

    “汝父身染疾恙,为子者岂可不在侧侍奉?”

    “今显思在黎阳独侍汝父,文武诸臣亦在黎阳。”

    “一旦有失,拥戴汝之群臣,皆因汝不在侧,难以主持大局。”

    “待大军自黎阳归来之后,汝尚能继承大位否?”

    袁尚顿时醒悟,忙道:

    “既如此,孩儿即刻启程,前往黎阳,侍奉父亲!”

    “且慢!”

    刘氏叫住袁尚,“此兹事体大,我当与汝同去黎阳。”

    袁尚知道母亲向来是支持自己的,遂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母子二人,将政事暂时托付给审配后,便往黎阳而去。

    袁绍待在黎阳,心烦意乱,不理政事。

    人报三公子来了,袁绍大喜,顿时引之来见。

    袁尚一见着父亲,便扑通跪下来,痛哭流涕。

    绍问其故,袁尚答曰:

    “父亲身染病疾,孩儿却未能在身侧侍奉。”

    “是故,近日心绪不宁,食不知味。”

    “想是心中思念的紧,故暂置邺城政事,来此看望父亲。”

    袁绍闻言,心中大为感动,将袁尚扶起,叹道:

    “难得汝一片孝心。”

    “这几日多是显思在我身侧侍奉,倒也未有过错。”

    “汝既然来了,便与汝兄一同在此罢。”

    “见着汝,孤心中郁结方得稍解。”

    袁尚擦了擦眼泪,道:

    “孩儿自知才具不及兄长,今兄长在此。”

    “孩儿当竭力辅佐,凡事以兄长为先。”

    袁绍眉头蹙眉,但并未多说什么。

    刘氏见此,便趁机对袁绍说道:

    “夫君,妾一妇道人家,本不该多问政事。”

    “然显思、显甫,俱吾子也。”

    “吾深知此二人为人。”

    “今外患未息,内事不可不早定。”

    “宜早议立后嗣,免得生乱。”

    “妾身以为,显思为人性刚易怒,欠缺稳重。”

    “熙儿虽非吾亲生,然此子柔懦难成大器,不可委以重任。。”

    “唯有显甫,独具英雄之表,礼贤敬士,深得人心。”

    “夫君宜当早定大事,以免使河南之贼,趁隙而入。”

    刘氏希望袁绍立袁尚为嗣的想法溢于言表。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大儿子,只是哪个母亲不是更爱小的呢?

    在刘氏看来,让小儿子继承大位,袁谭这个当哥哥的就安心辅佐他就行了。

    反正作为亲弟弟,还能亏待了你这个亲哥哥吗?

    “……这。”

    袁绍见刘氏忽然提起议立后嗣的事,一时踌躇难决。

    忽听得帐外传来一道喊声:

    “万万不可!”

    众人视之,乃监军郭图也。

    郭图适才在帐外,闻得帐内谈话,当下也顾不得礼节。

    冒死赶进来谏言。

    “禀袁公,自古废长立幼便是取乱之道。”

    “况大公子至今,并未有过,何以废之?”

    “今军威稍挫,河南贼军虎视眈眈,敌兵压境在即。”

    “岂可复使父子兄弟自相争乱耶?”

    “主公且理会拒敌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疑。”

    郭图乃是坚定的袁谭派,他为此赌上了身家性命,可不能在此时功亏一篑。

    刘氏眼见大事将成,却被郭图给叫黄了。

    一双凤目凝视着他,狞声冷笑道:

    “郭监军,好大的威风。”

    “尔一介掌军之人,竟来干预吾等家事。”

    郭图忙躬身向刘氏赔礼,然态度依然坚定不移。

    “夫人此言,郭某不敢苟同。”

    “立嗣大事,不可不慎,臣子为主分忧,亦是分内之事。”

    “郭某一心为主,岂能不过问此事?”

    哼~

    刘氏闷哼了一声,正欲再言。

    袁绍却道:

    “好了,公则此言有理。”

    “今大敌当前,吾当先灭取河南,再议定身后之事。”

    “汝便先带显甫下去罢!”

    “夫君!”

    刘氏娇哼一声,还想争取。

    袁绍却已阖上双眸,冲她挥了挥手。

    刘氏知此事再难争取,只得作罢。

    一经出营,立马找到了拥戴袁尚的大臣逄纪。

    “今吾等已至黎阳,适才欲要议立立嗣之事,不想被郭图狗贼拦阻。”

    “汝有何策,可使显甫继位?”

    逄纪忙躬身道:

    “夫人勿忧,吾自有计,可使三公子继承大位。”

    刘氏大喜,即命逄纪去办理此事。

    逄纪即入营去见袁绍。

    袁绍问及缘由,逄纪便献策道:

    “主公,今我军军威新挫,不可马上再战。”

    “愚以为,可先遣审公于邺城筹办粮草,以备军需。”

    “然后再与曹刘决战,争夺中原。”

    袁绍点了点头,沉声道:

    “吾已有此意,汝可为孤道其详。”

    逄纪便道:

    “吾军虽然新败,然大势仍在我河北。”

    “冀州尚有二十万可征调男丁……”

    话还未说完,袁绍立马打断道:

    “战起年年,百姓苦不堪言。”

    “昨日审配向我禀报说,冀州诸多郡县皆有叛乱之兆,此必因百姓疲于战事之故。”

    “是以,不宜再从冀州征召众多壮丁,否则农事尽废,必生祸端。”

    按照曹操给《孙子兵法》的注解,

    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只要是远征,至少需要三十万的民夫才能供养。

    也就说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看似只出动了十万人马。

    事实上,大后方也有大量的人员流动。

    这当然会造成生产力脱节。

    所以截至目前,冀州不少郡县都发生了叛乱。

    尤其以黑山军首领张燕为首,

    这厮趁着官渡战事,大量煽动百姓叛乱,加入他的黑山军。

    虽然听说了张燕已暗中与徐州签订同盟条约,但这波战事,无疑使他发了波横财。

    虽然张燕人数庞大,但也只是打打游击,对袁氏的统治构不成太大威胁。

    不过光是放他在那儿,就很膈应人。

    逄纪连忙解释说道:

    “主公宽心,倒不必尽征冀州男丁。”

    “俱吾估算,吾等尚可从冀州征召两万民众,以备来年战事。”

    再从冀州抽调两万成年男性,是冀州目前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再多征一点,都会爆发大量的叛乱。

    “高干将军在并州尚两万人马,今可使人联络匈奴单于呼厨泉,相约攻取关中之地。”

    “以制曹刘西线之兵。”

    并州高干的人马虽然不多,但战力彪悍。

    而高干本人作为袁绍的外甥,也是文武双全,颇有才能。

    最重要的是,南匈奴的单于栾提呼厨泉与袁氏的关系不错。

    甚至严格意义上讲,呼厨泉本身就是袁氏的半个臣子。

    只有袁绍一声令下,呼厨泉极大概率会出兵襄助。

    之前袁绍优势极大,仅冀州之兵就有十余万众。

    故而压根没有考虑过并州,还有匈奴雇佣兵。

    何况袁绍本人性格自负,也不屑于用蛮夷之兵。

    但官渡一场大火,将袁绍的优势打尽。

    为了尽可能多的弥救找补,袁绍也只能低下他高傲的头,让匈奴人配合他们出兵了。

    “……善,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