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第1/3页)

    却说李翊领了冀州牧,在安平与袁谭对峙。

    于两军阵前痛斥袁谭生二心,数落其罪状,骂他忘恩负义。

    李翊本身占理,又善巧辩,直怼得袁谭哑口无言。

    被架在前排的安平父老,闻得李翊之言,俱是摇头叹息。

    感叹乡亲们命途多舛,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主子呢?

    而袁谭麾下士兵,亦多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袁谭见情势不妙,心下已知军民受到了李翊的蛊惑,遂下令军士进攻。

    士兵们手执白刃,驱赶百姓向前。

    李翊趁势冲对面喊道:

    “诸位乡亲父老,且听吾一言。”

    “吾奉朝廷旨意,领冀州牧,特来平叛。”

    “袁谭倒行逆施,公等勿要为其所用。”

    “若助我平叛,当免除安平一年租赋。”

    袁谭听得此言,更加怒不可遏,大声叱道:

    “……冀州原本就是我的!我的!”

    “如何轮得到你这在里收买人心?”

    李翊微微一笑,数落袁谭的罪状。

    “将军忘孝友之仁,袭阏、沈之迹。”

    “放兵抄突,屠城杀吏。”

    “冤魂痛于幽冥,创痍被于草棘。”

    “今又图安平百姓,驱赶为奴。”

    “其财物妇女,豫有分数。”

    “此岂人主之所为乎?”

    一言毕,袁谭军士皆面色大惭。

    袁谭大怒,手执马鞭,亲自于前头鞭笞百姓,催促前进。

    百姓挨了打,借势倒地,恸哭不起。

    袁谭更加盛怒,即下令士兵将倒地百姓立地斩杀。

    凡有延误军马行进者,一律格杀勿论。

    当即,有不少平头百姓死于袁谭军的白刃之下。

    但仍有少数士兵,犹豫不能下刀。

    李翊借势,再次呼喊:

    “军人者,护国卫家也。”

    “岂有以刀锋对乡亲父老之理?”

    “尔等忍心挥屠刀于亲族乎?”

    “若尔等亦有亲人,彼等知之,当何以自处?”

    “尔等又于心何安?”

    短短几句话,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虽然这个时代的军队,纪律性比不得近现代。

    但完全没有到,要举刀挥向乡亲父老的地步。

    即便是在这个时代,那也是饱受谴责的行为。

    果不其然,袁谭士兵愈发犹豫不前,不忍对身前的百姓下手。

    “……怎么?尔等竟敢违抗我的军令?”

    袁谭眉梢一扬,狞声说道:

    “尔等可知违抗我军令,是何下场?”

    一名小校跪伏于地,向袁谭泣拜道:

    “……主公,若要我等与河南人厮杀,我等纵然战死沙场,亦无怨无悔。”

    “只报袁氏厚恩。”

    “然要吾等挥刀砍向乡亲父老,吾等实不能为此事!”

    这小校的一跪,立马激起千层浪来。

    不少士兵、屯长、曲长纷纷跪伏于地,向袁谭求情。

    表示大伙儿宁愿堂堂正正的和徐州军打一场,也不愿用这种方式,来逼迫自己的乡人。

    尤其李翊军都没有发动进攻,就是不忍心对百姓下手。

    这一行为,更加使得袁谭军理亏。

    两军作战,多少也讲究些原则道义的。

    袁谭此举,就是严重有悖人伦道德。

    袁谭见军心大变,心下也知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若是此时退让,他就输的一败涂地了。

    遂只能硬着头皮,厉声叱道:

    “尔等抗我军令,是为不忠。”

    “该以军法论处!!”

    那名带头哭拜的小校,当即抬首喊道:

    “末将自知对不住主公,愿以死谢罪!”

    话落,拔剑在手,自刎而死。

    众人见之,无不哀泣。

    袁谭也怔怔地说不出话来,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时,忽然军队后背大乱。

    只听得一声号响,黄忠、陈到引军杀到。

    直抄袁谭军后背。

    黄忠长刀挥舞,如猛虎下山。

    举刀乱砍,刀光闪处,袁兵纷纷倒地。

    陈到紧随其后,手持长枪,奋威突阵,直刺敌军心腹。

    袁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哭喊声、马蹄声、刀枪碰撞声混作一团。

    袁谭惊问何故,才知有徐州军绕到了他的后背去。

    慌忙下令调转军队方向,回身迎敌。

    由于军队方向的调转,前头被押解的百姓,顿时似脱了牢笼的飞鸟。

    高呼一声,众皆四散奔逃。

    李翊抓准战机,掣剑在手,朗声大喊:

    “全军听令,就是现在。”

    “冲锋!杀贼!!”

    一声令下,李翊军鼓噪大进。

    袁谭军遭前后夹击,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

    战至傍晚,袁军大败。

    死伤无数,余者皆溃。

    袁谭身披数道伤势,只乘一马,于混乱之中仓皇望北而逃。

    打算逃亡幽州,投靠二弟袁熙。

    “黄汉升在此,谁敢挡我!”

    就在袁谭奔逃之时,厮杀声中忽听得一声呐喊。

    声如雷霆,震得敌军胆寒。

    原来那人,正是引军抄掠袁军后路的黄忠。

    袁谭乃将衣冠、发带尽数丢弃,披头散发,死命打马奔逃。

    黄忠麾下有骑兵看见袁谭,乃冲他喊道:

    “兀那贼将,快快停下!”

    袁谭哪里肯听?

    只一个劲儿地抽打马匹,拼命逃跑。

    这下惹恼了这队骑兵,他们纷纷暗想:

    “如今袁军大溃,凡遇着我等的兵士,多是呼喊一声,便下马受降。”

    “哪有似此人一般,只顾逃跑而不肯受降的?”

    于是,众人得出结论,笃定此人不是一般人。

    遂不管地上的其他袁军,只追着袁谭走。

    袁谭马儿负伤,跑不快。

    后面的骑兵拈弓搭箭,疯狂攒射。

    流矢射中马腿,马儿嘶鸣一声,将袁谭摔落在地。

    袁谭右臂骨折,痛楚难当,对身后追赶之人绝望喊道:

    “……咄!放吾走,吾能富贵汝!”

    话还未说完,人头已被追来的骑兵砍落在地。

    那骑士飞身下马,提头在手,笑道:

    “汝头便能令我富贵,何须假汝之手?”

    按照李翊此前制定的《新编军律》,凡有斩敌杀头的,都记大功。

    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战意。

    所以徐州儿郎们在战场上杀敌,大多殊死搏杀,毫不留情。

    饶是这些追袭来的骑兵,也未能料想,他们方才无意中竟斩杀了对面统帅。

    众人将头颅提回去,交给黄忠领赏。

    清点完战场之后,李翊即引军入安平治所信都。

    黄忠待一番清查过后,赫然发现自己的部卒适才竟斩了袁谭。

    乃匆匆忙忙将之拿来给李翊看,李翊一惊,叹道:

    “此非吾之所愿也!”

    遂命人收葬袁谭尸体,以上宾之礼厚葬了。

    进城之后,照例打开府库,先赏军士,后抚民众。

    既收复安平,李翊仍留安平太守据守安平。

    然后立刻率兵北上,去“收复”博陵、中山。

    却说袁尚自弃了河间,西遁至博陵后,本想坐观时变。

    可闻说李翊已经领兵打来了,又惊又诧。

    暗道李翊进兵何以如此神速?

    后方郡县无数,李翊是如何一一将之拔除的?

    答案是,李翊并没有将之拔除。

    现在的冀州多数郡县,都持观望态度,保持着中立。

    等于说李翊虽然一连“收复”了河间、安平等地。

    但这些地盘仍然拥有相当高的自治权。

    而李翊坚信,只要击败二袁儿,这两个最大阻力。

    这些还在观望的郡县,自然会乖乖投降。

    眼下冀州三股兵团混战,他们身为郡守,只想着保全自己的官位,或是自己的子民。

    犯不着为了谁去得罪另一家。

    至于部分忠于袁氏的旧臣,眼下袁氏自己的嫡庶之争都忙不过来,哪里分得清细?

    所以李翊进兵十分神速,只盯着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