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第3/3页)



    “盖因其着急着抚定河北之地。”

    “若我们能在此时举众向其投诚,其必以我等为厚。”

    “况人言李郯侯信义著于四海,从不失信于人。”

    “或许……”

    袁熙苦口婆心劝告。

    “住口!!”

    袁尚断喝一声,打断袁熙说话。

    “冀州本该我袁氏所有,岂能拱手让与他人?”

    “况汝妻亦陷于李翊之手,夺妻之仇若是不报。”

    “枉为男儿丈夫!”

    这!!

    袁熙身躯一震,被袁尚一语戳中了至痛之处。

    袁熙对甄宓是相当有感情的,他是真心喜欢她。

    我们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尤其像袁氏这种世家豪族,更加重视门第出身。

    而袁熙却是单纯自己看上了甄宓,主动去上门提的亲。

    当然了,考虑到中山甄氏的影响力,所以袁绍对这门婚事也没有反对。

    中间因为种种变故,甄宓被袁尚留在了冀州当人质。

    结果阴差阳错,陷入敌手。

    这件事是袁熙内心深处的最痛之处。

    “……呵呵,若要投李翊,倒也可以。”

    “我倒不甚在乎,只是甄小姐姿色貌美,难保那李翊不会动心。”

    “汝去投他,可得李翊归还甄氏否?”

    “况其纵是归还,可得完璧否?”

    “古人云,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

    “尚可以不顾及名声,只恐兄长脸上挂不住。”

    袁尚不断地在一旁煽风点火。

    袁熙脸色由青变紫,青一阵紫一阵。

    过了许久,才懊恼地跌足叹道:

    “……唉!我袁显奕堂堂丈夫,岂能受此大辱!”

    “……罢了,显甫希望我怎么做?”

    “我全听你的便是!”

    袁尚大喜,上前按住袁熙的肩膀。

    “……好好好!这才是我的兄长。”

    “显思已殁于贼手,君便是我袁家长男。”

    “父亲虽将爵位传给了我,但这河北江山富贵,你我兄弟可共享之!”

    袁熙情绪却并未有多激动,相反,还有些失落。

    “现在当如何?”袁熙再次出声问。

    “立斩来使,以表我袁氏抵抗之决心!”

    袁尚相信,只要他们袁氏兄弟表现出足够强的抵抗决心。

    那么河北许多受过袁氏恩惠的故吏,肯定会纷纷跑到幽州来投靠他们。

    袁氏力量早晚能够恢复。

    而李翊一口气吃下这么大个冀州,不信他歇也不歇,就马上来攻打他们。

    过扩要是炸了,受苦的是你自己。

    袁尚嘴角微微翘起,对战役表现出了充分的信心。

    ……

    话分两头,

    李翊自驱逐了袁氏兄弟之后,正式分遣二使。

    一使便是适才北上幽州,去劝降袁尚、袁熙的。

    另一使则是去魏郡,正式找到曹操,划分冀州疆界。

    随后,便是正式定治所于渤海。

    一是因为是除魏郡之外,冀州人口最多最富的郡。

    二是因为此地南抵青州,北连幽州。

    从战略深度上讲,他随时可以北上解除幽州的边患。

    同时又能方便得到来自青州的粮秣支援。

    靠着河、海两路的运输,渤海的经济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单从地理位置上讲,李翊甚至有信心用三年时间,就超过下邳。

    治所定下来之后,另一件重要的事,便是论功行赏了。

    眼下寒冬腊月的,北方冷之更甚。

    将士们顶着艰苦的生存环境,仍留营旅之中,饱受风霜之苦。

    大伙儿们都盼着这个的。

    所以除了物质上的封赏外,便是名爵上的赏赐了。

    李翊依然是拟了两份公文。

    一份是直接发给冀州官员们看的。

    其书略曰:

    “吾奉朝廷旨意,起义兵诛暴乱。”

    “于今三年矣,所征必克,所讨必取,此岂吾一人功哉?”

    “乃诸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今专飨其劳,吾心何以安焉!”

    “宜当促定功行封,以慰众心。”

    简单概括就是,李翊表彰了众人的辛劳。

    并说平河北不是我一人的功绩,都是诸位尽心尽力。

    也算是标准的职场话术了。

    另一份说是公文,倒不如说是一封信。

    是专程写给刘备的。

    李翊虽与刘备两地分离,但为表达思念之情,两人仍为笔友,时常书信往来。

    书信拟好,即发往徐州下邳刘备处。

    其书略曰:

    “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

    “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

    “翊每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今奉主公军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并力讨贼。”

    “幸赖贤人不吝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是以夷险平乱,而翊窃得大赏,户邑三千。”

    李翊书信上半段,仍是谦虚的把功绩推到了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身上。

    并表达了对此次封赏,自己增益食邑千户的惭愧。

    调侃自己是“窃取”了将士们的赏赐。

    算上原本的食邑,李翊已有三千户食邑了。

    书信后半段则写道:

    “翊尝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可分所受租赋食邑与诸将、掾属,以畴答众劳。”

    “盖因臣实不擅受此大惠也。”

    “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养之。”

    “若殷用充足,年景丰裕,与众人共享其利。”

    如果说,前半段书信还只是李翊谦虚的话。

    后半段则完全是要真的将自己的食邑分给将士们了。

    李翊不仅举了窦婴散金的例子,然后明确表示,希望刘备能把他的食邑分一部分出来。

    用来封赏有功的将士,即所谓的“以畴答众劳。”

    同时,还希望刘备能够优先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用租谷来供养他们。

    等到冀州的仓禀充实之后,再考虑其他人。

    刘备在览毕李翊的书信之后,十分惊诧。

    李翊谦虚的性子是好的,可如今怎么会提出把自己的食邑分出来给有功的将士们?

    他要是同意了,岂不显得他老刘对待老下属寡恩刻薄。

    刘备理解不了李翊的行为,遂找到诸葛亮,询问他的看法。

    诸葛亮只扫一眼李翊的书信,便问:

    “此次封赏之中,可有袁氏旧臣?”

    刘备颔首答,“为安抚袁氏故吏,封赏之中,亦有其名。”

    诸葛亮乃挥扇笑道:

    “此易事耳。”

    “……主公可为李郯侯再增食邑三千户,然后将此户数分与有功之臣即可。”

    刘备恍然大悟,顿时明白李翊是什么意思了。

    感情是他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又不免看向诸葛亮,忍不住自嘲似地说道:

    “吾与子玉相识九年,君尚未与其见上一面。”

    “如何仅凭书信一封,便能猜透其心意如何?”

    诸葛亮乃解释道:

    “古人云:君以察臣,臣以事君。”

    “今郯侯初定冀州,正宜收揽人心之时。”

    “然彼若贸然封赏,恐有失君臣之礼。”

    “故于信中但言分赐己之食邑,而于增益户数之事,绝口不提。”

    言外之意,老李就是想向刘备讨要户数,好封赏将士。

    但这种话不能明说,所以只能通过说把自己的食邑分出来的话。

    以此来暗示老刘。

    刘备醍醐灌顶,一拍脑袋: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吾与子玉相识这么多年,其岂疑我耶?”

    在老刘看来,

    只要李翊开口,要什么刘备都会给他的。

    又何必搞这些弯弯绕绕,来暗示他呢?

    但诸葛亮却明白,君主可以善待自己的臣子。

    可臣子却必须时时刻刻记着,他是自己的君主。

    这是为臣子的基本生存之道。

    ……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