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7章 关张赵李全部回徐州,将有大事发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7章 关张赵李全部回徐州,将有大事发生? (第2/3页)

   “温侯,辽东苦寒,不及汝南富庶。”

    “你只推说有病在身,受不得风雪。”

    “好使朝廷调你回中原去。”

    吕布闻言,一时间也分不清到底哪边说的有理,不知该不该找这个借口。

    李翊看出吕布心中的犹豫,便接着劝道:

    “……不错,辽东虽然不及中原温暖。”

    “但公孙度竭三郡之力,斥巨资所营,修葺此坚城。”

    “襄平之盛,岂逊汝南乎?”

    “况辽东户口百万,高句骊之女纤秾合度,扶余之婢能歌善舞,沃沮之丽肤若凝脂——”

    李翊使出绝招,近前在吕布耳边低语:

    “中原佳丽,不过汉家一味。”

    “塞外群芳,实乃百味珍馐。”

    “以将军之雄才,岂甘囿于一鼎之烹?“

    李翊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竟会对着一个上层阶级的人,说出这种话来。

    在中原你只能玩一隅女子,在辽东每个民族每天轮着换。

    如果不是因为看人下碟,李翊甚至都有些羞于在公共场合说这种话。

    这实在不像是一个成熟的政客该说的话。

    但奈何吕布这厮,是一个即便被掏空身体,都只戒酒不戒色的狠人。

    那李翊也只能是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了。

    不过有一说一,

    吕布在被酒色所伤之后,都还能跟张飞战个平手,确实有两把刷子。

    “……温侯。”

    侯成、魏续等将还欲再劝。

    吕布却一挥手,打断道:

    “不必多言!”

    面色一正,大义凛然地说道:

    “为朝廷戍边,实吾辈之幸事也。”

    “况布起于边地,常与匈奴人鏖战。”

    “少时便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今荷辽东之任,不过移是画戟从阴山至千山罢了。”

    “昔卫、霍出塞三千里,吾辈又岂惜此七尺躯哉!”

    “为国家效力,为朝廷效力,虽死无恨!”

    在这一瞬间,吕布那九尺长的身躯,又长长了一尺。

    这一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众人闻言,无不默然。

    吕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谁敢说不留辽东?

    要不然,

    你就是不爱国,是违抗朝廷旨意,是贪生怕死。

    在朝廷中枢话语权逐渐加强的情况下,众人可戴不起这几顶帽子。

    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过后,吕布还是凭借自己军中多年的威望,强行压服了手下不愿留在辽东的人。

    于是李翊便接着这个机会,把吕布手下诸将给一并安抚了。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魏续为玄菟太守,侯成为乐浪太守,成廉为带方太守。

    至于影响力稍弱的,亦有对应封赏。

    一块烙饼摊均匀之后,众人抱怨的声音自然停止。

    待诸事了后,吕布又私下里找着李翊,再次拜谢:

    “若非郯侯提携照顾,布哪里能讨得这样的肥差?”

    “……兄弟尽管放心,但使布喉间三寸气在,管教胡尘绝不南渡中原半步。”

    “至于兄弟所提到的,每年向幽州输送战马皮革,布一定按着规定份额准时送到。”

    “……以后再有这样的好事,还请郯侯多照拂我一二。”

    李翊答,“下次一定,温侯权且宽心。”

    吕布再次谢过,随后欢欢喜喜地带着十名胡姬回房里去了。

    不表。

    ……

    次日,一大早。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拂在襄平城墙之上。

    李翊虽然暂时安排好了辽东的工作,但也不能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

    毕竟他留给吕布的辽东,是一个伤痕累累,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辽东。

    李翊必须得做一些善后工作。

    考虑吕布的脑子,李翊便直接越过他这位“辽东太守”,跟刘晔、徐庶等人商议此事。

    “虽然我们已经收复了辽东,但辽地有大量饥民流民。”

    “今辽东虽复,然饿殍载道,流民塞途。”

    “目今摆在我等眼前的,只有两策。”

    “一则徙民辱中原,分置章武、渤海、右北平等地,计牛输谷,许以耕种。”

    “二则编户齐民,仍使其留于辽东土地。”

    “如今吾既收复辽东,若迁徙人口,必使异族寇略此地。”

    “故我想采纳第二策。”

    “可如此一来,却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

    说到这儿,众人也都明白李翊的意思。

    如果要安置辽东的流民,具体应该如何安置。

    或许政府能够将他们暂时收编,借给他们土地种子耕种。

    但以辽东的诡异气候,万一等到五月份之后,错过了农耕的最佳时机。

    却还有新的流民进来,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总不能继续让政府养着吧?

    要知道,辽东都是一个须要靠青、冀二州的钱粮弥补的政府。

    哪里还能分出更多的口粮,来安置饥民流民?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李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如果诸公并无好计,翊倒有一个‘以工代赈’之法。”

    以工代赈?

    众人皆是一怔,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虽然提到以工代赈,最先想起的就是罗斯福。

    不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以工代赈的思想了。

    但运用并不广泛。

    是直到宋朝,工商业、手工业相对发达,以工代赈才被频繁运用。

    汉朝由于重农抑商,所以“以工代赈”这个概念对当时的人来说其实非常陌生。

    虽然如此,这个概念其实不能理解。

    李翊简单为众人概括:

    “辽地自受灾以来,流民四起。”

    “翊以为,可择流民之精壮者充行伍。”

    “以兵饷代赈济,消弭乱于未萌。”

    “其羸弱者,则官役之,使筑城浚河,计工授粟。”

    “不役者不得食,不劳者不得获。”

    “如此,一可绝游惰之患。”

    “二可慰力田之民,三杜侥幸之心。”

    李翊耐着性子,深入浅出地为众人介绍了以工代赈的好处。

    而刘晔、徐庶、荀攸等人皆是明智之士,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妙处。

    “……善,善,大善!”

    “若用郯侯之法,的确可以充分调动起辽东民众来。”

    李翊弯唇笑道:

    “既然诸公都没有意见,便请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待吾裁决之后,即刻实施。”

    这便是李翊要跟众人商议的原因。

    不是李翊须要经过刘晔等人的同意,而是一个方案的实施,不是光靠一张嘴就能真的实施下去。

    具体的实施步骤,人员的调动安排,都需要手下人策应帮忙。

    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辽东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一方人。

    于是,众人便聚在一间屋子里,彻夜筹定“以工代赈”的具体实施方案。

    经过一晚上的努力,总算得以拟定初步草案。

    名字为《辽东抚民策》,又叫《工赈三章》

    其具体的方案为,

    第一,兴修水利。

    发流民五千,浚辽河故道,日给粟三升。

    河成之日,沿岸分田百顷,以渠为界,号曰“赈农渠”。

    第二,军屯改制。

    选饥民健妇编为”营缮曲”。

    使健妇上千山,采松木制弓弩,匠作与戍卒同饷。

    凡参与城防修缮者,其家庭可优先纳入军屯体系,享受军属待遇。

    第三,官办工坊,吸纳闲散劳力。

    由辽东政府出钱,设立官营冶铁、制盐、织造等工坊。

    第四,化胡为汉。

    辽东本土生活着大量乌桓人、高句骊人、沃沮人、扶余人,以及汉人。

    有汉人出面教学,教异族学汉话耕织,手工制造。

    许编入户籍,渐消夷夏之防。

    招募流民从事生产。

    按劳计酬,工钱以粮食、布帛或五铢钱支付。

    这些方案,都是根据辽东当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

    既已敲定,即刻颁布实施。

    ……

    《后汉书》载,“李侯更立《工赈三章》,饥者得其食,壮者得其业,公孙余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