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8章 李翊、徐庶、诸葛亮:请我主进位称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38章 李翊、徐庶、诸葛亮:请我主进位称王! (第3/3页)

与士元乃暃卧龙凤雏,却道你为天枢。”

    “当为天下士人之冠冕。”

    “如今天枢、卧龙、凤雏,吾俱得齐。”

    “此非天命在我乎?!”

    辽东战事的胜利,极大提振了刘备的信心。

    当初李翊执意征辽时,只有诸葛亮力劝刘备支持征辽事业。

    最后战事获得成功,足以证明这二位的确不负天枢、卧龙之名。

    望着自己手中的地盘,从当初一块残缺不堪的徐州,变为如今雄踞半个大汉疆土。

    这让刘备想不飘都难呐……

    诸葛亮久闻李翊大名,年纪又比他小上几岁。

    乃敬李翊为长者,向他见礼。

    李翊亦还礼道:

    “吾不在时,多赖孔明先生辅佐我主。”

    “……此亮分内之事也。”

    望着两人惺惺相惜的样子,刘备大为感动。

    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只可惜庞统现在不在,否则水镜三奇便到齐了。

    刘备觉得,

    在李翊身上,他既有诸葛亮的谦虚内敛,又有庞统的阴狠毒辣。

    两相中和下来,这才使得他无往而不利。

    “……主公。”

    李翊忽然找到刘备,对他说道:

    “此前在徐州时,我便力荐孔明。”

    “奈何彼时其已举家前往荆州,虽多次差人打听,然其游踪不定,故而作罢。”

    “如今孔明回到徐州,与我等并力共治,实乃天意也。”

    “孔明有大才,徐州军政,主公可放心交托。”

    李翊再一次在刘备面前保举诸葛亮。

    刘备颔首,应道:

    “之前君征辽东时,吾便已将徐州军政大事俱付于孔明先生矣。”

    “……善。”

    李翊微微一笑,执孔明之手道:

    “亮才耀目,翊见而心折。”

    “乞主公假我半日,得与卧龙先生——”

    “细论《六韬》之奇,《管子》之变。”

    刘备见此,大声笑道:

    “……善,汝二人便好生聊聊,吾正好与云长他们偷闲谋一醉。”

    于是,刘备便去跟关羽、张飞他们喝酒去了。

    李翊乃将诸葛亮单独请入房,又让徐庶跟着一起进来。

    在商议大事之前,李翊又将徐庶引荐给诸葛亮。

    由于诸葛亮中途回了徐州,所以徐庶并未能与诸葛亮结识。

    但并不妨碍两人一见如故。

    关于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件事,

    有一些谙熟办公室政治的读者,常常喜欢将之冠以阴谋论。

    说徐庶真鸡贼,跟了刘备好几年了,愣是没向刘备推荐自己这位才华横溢的好朋友。

    是怕人家诸葛亮来了,抢了你的风头吗?

    等到曹操即将大军南下,刘备局势更加艰难了。

    你要走了,不端这碗饭了。

    才举荐诸葛亮出来呕心沥血。

    那说明你们这友情啊,也够塑料的。

    然后有人根据这一点,又衍生出批斗徐庶在曹营并没有“一言不发”。

    甚至在曹魏当了大官,指责徐庶人品不行。

    虽然徐庶确实在曹魏做了大官。

    但只可惜,“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是演义编的。

    历史上徐庶在刘备那里等了一段时间,发觉刘备这人还不错,就直接举荐了诸葛亮。

    让刘备必须要屈尊亲自去请,这才有了三顾茅庐。

    并且在诸葛亮出山之后,徐庶也没有走,两人甚至一起共事过一段时间。

    乃至到携民渡江之时,徐庶都还在。

    徐庶甚至和诸葛亮一起,跟着刘备保护百姓向南撤退。

    是直到刘备还有百姓成功脱离危险之后,徐庶才挂念母亲安危,去了曹操那里。

    可以说,徐庶已经在刘备那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而在曹操那里认真做事,其实于他而言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是老罗非要给徐庶上一个“道德”枷锁罢了。

    最后让人们发现徐庶前后行径与演义不同,就反过来骂徐庶。

    不免令人唏嘘。

    只能是叹徐庶与刘备有缘无分罢了。

    其实每念及于此,李翊都会不禁感慨。

    蜀汉阵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永远缺一个人。

    徐庶是诸葛亮众多旅友之中,唯一一个与他志趣相投,有大志向的人。

    如果诸葛亮入川作战的时候,徐庶能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一个郡守。

    让徐庶守卫南郡,成为关羽的坚强后盾。

    荆州还会不会丢呢?

    如果诸葛亮北伐时,能让徐庶守卫街亭,与诸葛亮并肩作战。

    共图大业,蜀汉的局面又会不会好上许多呢?

    李翊虽然不知道结果会不会改变,但他现在已经在努力改变了。

    如今他要帮助刘备,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

    “……元直,孔明。”

    “吾与汝二位虽交往不深,然我知你二人皆志虑忠纯之士。”

    “是以此事,也打算与你二人一起相商。”

    李翊虽然提到了相商二字,但语气却无比坚定,更像是“通知”。

    诸葛亮点了点头,“无怪君侯卸冀州军务,星夜赶回徐州。”

    “……亮便已知将有大事发生。”

    徐庶亦道:

    “……请君侯放心,吾等既已投靠刘将军,自当肝脑涂地。”

    “不论是何事,一定共进退!”

    善。

    有了两人的保证,李翊这才宽心。

    “目今袁氏已灭,北方初定。”

    “天下形势已然明朗,公等当知此时谁为我军大敌。”

    徐庶、诸葛亮异口同声答:“曹操。”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接着分析说道:

    “今曹操专政,百姓无主。”

    “而吾主仁义著于四海,今已抚定辽东,合五州之地。”

    “又是汉家宗室,可谓是应天顺人。”

    “我意,使我主进位称王,以讨国贼。”

    唔!

    徐庶、诸葛亮皆是脸色一变。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可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忍不住一惊。

    按理说刘备是汉室宗亲,称王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人们容易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虽然刘邦定下了“非刘不王”的政策,用来保全刘氏子孙。

    但说白了,刘秀的汉与刘邦的汉终究是不同的。

    整个汉末,凡是能称王的,都是刘秀的子孙。

    你比如陈王刘宠,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汉明帝玄孙。

    可为什么同样是宗亲的刘表、刘璋就只能是州牧呢。

    因为包括刘备在内的宗亲,他们都属于是刘邦一脉的。

    只要你不是刘秀一脉的,你就不能当王。

    这其实就是东汉的“潜规则”。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荀彧会看不上刘备,刘璋等汉室宗亲。

    因为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姓刘,人家只忠于刘秀一脉的皇朝直系子孙。

    就哪怕血缘关系已经很近的刘宠,都不好使。

    在荀彧等守旧的保皇派看来,你们只是“姓刘”的诸侯罢了。

    所以我们常说,荀彧“忠汉”是只忠刘秀的汉,而非刘邦的汉。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使得刘备称王会遇上很大的阻力。

    所以李翊才会找了这么多人,都是刘营掌握实权、兵权的重臣。

    大伙儿必须一起施压,才能完成这看似简单,其实十分艰难的事。

    “夫庙堂之争,首重颜面。”

    “吾主汉室宗枝,血胤贵胄——“

    “虽竖儒或有异议,然与诸君戮力,何愁大业不成?”

    李翊沉声对徐庶、诸葛亮说道。

    政治是讲脸面的游戏。

    虽然你东汉有东汉的潜规则,但刘秀毕竟也是刘邦的子孙。

    所以只要我们咬定高祖的政策,将之贯彻到底。

    此事未尝不可行!

    ……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