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相爷要做的事,是足以影响后世千年的大事 (第2/3页)
去父亲,又常年与亲人分别,她渴望更多的其实是陪伴。
这时,那名校尉匆匆奔回,抱拳禀报:
“丞相请娘娘与诸位夫人入内!”
袁瑛颔首,携袁莹、吕玲绮迈入工坊大门。
甫一踏入,扑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铁腥炭火气,而是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
整座工坊呈“回”字形布局,分作四大区域。
东区是沤料池,浸泡着成捆的楮树皮、麻布头,池水泛着浅褐色。
南区是蒸煮大灶,十口陶瓮咕嘟冒着热气,匠人持长棍不时搅动。
西区则是抄纸坊,数十名工匠手持竹帘在浆池中反复捞取。
北区是焙纸墙,青砖砌就的夹墙内炭火暗燃,贴满湿纸的墙面蒸汽氤氲。
每区设有红漆木牌,刻着“辰时换班”、“未时添柴”等规章。
匠人们衣领别着竹签,袁瑛细看竟是记工筹——
每完成百张可换一签。
“这般管理法,却是见所未见。”
袁瑛不禁发挥一声感慨。
李翊设置的管理模式,与她的认知有很大区别。
感觉比她见过的模式都要先进许多。
李翊在一旁为袁瑛介绍道:
“偷懒者罚薪,超额者赏肉。”
“故坊中无人敢松散懈怠。”
赏肉?
袁瑛柳眉一扬,须知即便许多权贵也不是能够随时随地能够吃到肉的。
李翊却给一群底层工人赏肉,未免太过奢侈。
这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工坊对李翊而言非常重要!
袁瑛抚过成摞的雪白纸张,边缘印着“章武元年·洛阳官造”的阳文。
于是好奇问道:
“这便是让丞相废寝忘食,甚至连家也不回的东西么?”
“正是。”
李翊手掌轻抚纸张,“此物足已影响后世千年。”
袁瑛忍不住扑哧一笑:
“可据本宫所知,在永元年间,时任尚书令的蔡伦便已发明蔡伦纸。”
“如今即便是宫中也多用简牍,未见如丞相所说,足已影响后世千年。”
说着,她又望了眼生产出来的纸张。
手掌轻轻抚在上面,接着补充说道:
“不过,似这般高效、雪白的纸张,的确见所未见。”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说道:
“正如皇后所言,蔡伦纸之所以无法对汉朝人民造成巨大影响。”
“是因为其生产的不够多。”
“只要数量与质量上来,它早晚会取代原来的简牍。”
袁莹在一旁插话道:
“说来,这东西轻薄方便,若当真能够大规模推广。”
“确实能够方便不少。”
李翊闻言,笑而不语。
他发明纸张,可不是单纯为了办公方便。
它有着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
那为什么直到现在,李翊才发明出,或者说才改良出更加先进的纸张呢?
一方面,当时国家内乱,李翊要想全国推广,没办法统筹资源。
如今身为丞相,可以统筹全局了,比较方便。
另一发面,那就是李翊并非是全知全能,很多东西都需要现学。
就拿纸张来说,虽然很多现代人,提到纸张怎么做时,说的头头是道。
甚至能讲出它的制作原理。
但你真让他实际去手操,发明一张白纸出来,他立马就不会了。
理论基础,还有具体的工艺流程,在未有工业基础的情况下。
需要李翊花大量的时间去摸索。
何况他本来就不是专职这个的,平日的工作已是令他相当忙碌了。
只能用零散的时间去具体研究,甚至去建设一套成熟的工业化的造纸工坊。
“咦?看夫君的脸色,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莫非这纸张,另有他用?”
袁莹见李翊笑而不语,乃出声询问。
李翊轻轻捏了捏她的鼻子:
“莫非你是我肚里的蛔虫,这也能猜到?”
“嘻嘻。”
“那夫君便与我们说说,这白纸还打算拿来做什么?”
“……呵呵,现在还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李翊卖了个关子,将工坊坊主唤了过来。
出声询问道:
“目今工坊基本建成,工艺流程也基本敲定。”
“依你之见,此坊每年可生产出多少纸张来?”
那坊主乃弯腰回道:
“禀相爷,目今工坊有五十名匠人。”
“如果用上相爷改良后的印刷术,如不出意外。”
“每人一天大概能生产出两百到三百张不等,当然,这是在保证纸张质量的情况下。”
“据小人统计,若诸事顺遂,工坊一年大概能生产三百万张纸以上。”
三百万张?
袁瑛一行人,听到这个数目后,无不感到震惊。
虽然在进入纸坊的一瞬,已经猜到了这工坊的生产力是跨时代的。
可其产量,仍然远超众女的详细想象。
“照此规模纸坊,另设需资费几何?”李翊又问。
这……
坊主赶忙命人取来账簿,然后快速算账。
“禀相爷,再建一所此等规模的工坊。”
“需沤池、蒸灶、抄纸间、焙墙,光建设费用就至少需要五十万钱。”
“这还不算竹帘、陶瓮、石臼等工具费用。”
“若再算上原料成本,还有人工成本。”
“至少需要一百四十万钱。”
嗯。
听完坊主的报账,李翊点了点头。
成本还算是在他预料范围之内。
“莹儿,回去你们几个姐妹商议一下,从府库里拨一千万钱出来。”
“夫君,你、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袁莹张大嘴巴,有些惊讶地问道。
“自然是开设纸坊。”
李翊一指案上的纸张,解释说道。
“夫君打算把钱都投到这里面去?”
饶是袁莹是小富婆,但对李翊这个大胆的决定依然感到非常吃惊。
按照《汉律》,丞相的俸禄也就是七、八万钱。
换成现代的购买力,年薪也就一百万。
当然了,李翊打的是双工,兼领了大司马大将军一职。
俸禄也是有十几万钱的。
不过,我们都清楚。
对于官员来说,俸禄听听就行了。
只要想,一个基层小官,一年捞个十几万钱也不是什么难事。
此外,现在的五铢钱是比十几年、甚至几年前是要更值钱的。
因为之前世道混乱,物价飞涨。
五铢钱也跟着在贬值,导致购买力下降,钱不值钱。
现在国家政权趋于稳定,李翊也严格控制物价,暂时稳住了货币系统。
所以一千万钱这个数目,其实是非常高的。
“行了,此事我已决定好了。”
“你只需要说一千万,拿不拿出的来就行了。”
李翊态度坚决,似是铁了心要重点开设纸坊。
他之所以跟袁莹商量这几件事,还是因为他的老婆们都很有钱。
个个都是小富婆。
袁莹四世三公,他老爹当年是“淮南王”,门生故吏遍天下,家底厚的很。
吕玲绮老爹是“辽东王”,辽东再穷,那也是穷底层人民,跟辽东王有什么关系?
至于甄宓、麋贞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出身徐州首富,一个出身河北首富。
哪个不比李翊有钱?
当然了,李翊用她们的钱完成投资,放权垄断精盐、毳货、毛皮等贸易。
其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也算是夫妻共同财产,不分你我。
可饶是如此,民间依然有不少人吐槽李翊吃“软饭”。
而面对这个说法,李翊闻之,往往也只会付之一笑。
因为底层人民永远都是“皇帝种地金锄头”思维。
他们没有站在过顶点,
根本不知道在顶峰上,钱是最不需要忧虑的问题。
“如果夫君要用,自然是有的。”
“只是数目不小,妾身也需要先和麋姊姊、宓姊姊她们商议。”
“三日内,一定给夫君凑齐。”
“善!有劳贤妻。”
李翊谢过,他打算在京兆地区开设十间纸坊。
要想全面推广纸张,需要时间积累与技术积累。
但在那之前,李翊必须提前发力,也便把纸张生产的主要源头控制在自己手中。
“夫君是打算将这改良纸张的技术公布么?”
袁莹忽然醒悟,才发现李翊似乎没有要隐瞒改良纸张技术的打算。
“正是,这改良后的造纸术,虽是孤耗费数个日夜研究出来的。”
“可孤仍然打算,将之无偿公布于世。”
“只有这样,纸张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也只有这样,孤才能去做一件我一直想做,却不太敢做的事。”
“这世上竟还有夫君你不敢做的事?”
袁莹掩唇,咯咯笑道。
“……呵呵,是啊。”
“有些事不是人力可为,可孤偏要为之。”
李翊捋着颔下胡须,轻声笑道。
纸张不同于精盐。
盐在古代毕竟是战略资源,有着超然的经济地位。
所以李翊一直严格保密,封锁精盐技术,不让它外流。
但其他发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