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5章 不用七星灯,孔明也能续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45章 不用七星灯,孔明也能续命 (第2/3页)



    还被后世的越南人追赠为了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可士燮明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跟随家族才南迁到交州的,如何被越南人如此推崇?

    这便是因为,交州除了两广地区外,还包括了今天的越南。

    而士燮的大本营的交趾郡,就位于今天越南的红河平原一带。

    在士燮执政交州前夕,交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中原来说还是非常落后。

    而士燮为政开明,在他的统治下,交州变成了当时的世外桃源。

    居民富庶,安享太平。

    使得许多中原人也纷纷南下交州避难。

    跟着中原人一起进入交州的,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学文化。

    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交州的繁荣发展。

    这一系列的为政举措,使得士燮在越南的历史地位极高。

    如今的士燮,已经年过古稀,年满七十三岁了。

    交州人民,也在他的统治下,享受了二十五年的太平日子。

    如今诸葛亮的到来,无疑打破了这份平静。

    一位幕僚率先出列,向士燮拱手道:

    “明公,刘备横扫中原,匡扶汉室,带甲百万。”

    “诸葛亮又善于用兵,乃天枢门徒。”

    “我交州贫瘠民弱,若是硬抗,恐非上策。”

    话落,立马有人出声跟着附和:

    “朝廷既派孔明为刺史,名义上已是交州之主。”

    “我等若公然违逆,便是谋反。”

    “届时刘备当真发天兵来讨,以我交州小地,断难抵抗王师。”

    士燮沉默片刻,指节轻叩案几:

    “我亦知朝廷遣诸葛孔明来此,是为控制交州。”

    “只是我士家在此二十五载基业,难道便要白白拱手让人?”

    长史上前一步,低声说道:

    “明公,以退为进,未必不是良策。”

    “哦?”士燮眯起眼睛问,“老夫愿闻其详。”

    那长史乃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交州偏远,朝廷真要大军南下,也必然耗费钱粮无数。”

    “若非如此,刘备也断不会单独遣诸葛亮过来抚定,而不另益其大军。”

    “诸葛亮初来乍到,根基未稳,也未必便愿大动干戈。”

    “不如明面上顺从,遣使示好,承认其刺史之位。”

    “……然而,南海贸易仍握在我等手中。”

    “各郡官吏亦多是我士家旧部。”

    “诸葛亮若要推行新政,终究绕不开我们。”

    此前说过,交州的地形不同于益州。

    益州虽号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但益州的四川盆地内,并没有太大的山脉作进一步的切割。

    所以整体也能视作是一个大平原。

    只有平原地形,才使得其有资格被称为天府之土。

    反观交州,内部被山脉切割得四分五裂。

    这种地理环境,便使得交州很难凝聚起来。

    因此,交州的内部也主要分为了三大区域。

    分别是以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为首的东部区域。

    其中以南海郡相对最为繁荣。

    南越赵佗便是在这里建立了王业,同时也造就了番禺的繁荣。

    然后是以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为首的交州西部。

    这三个郡大致就是今天的越南国土。

    最后,便是东西部区域之间的郁林郡。

    这个郡也是交州最破碎,最落后的郡,因为交通极其不便。

    三处区域,三处不同的文化。

    即使士燮统治该地二十多年,也没法将之统合起来。

    所以只能选择任用当地的世家大族来进行羁縻统治。

    同时,士燮还把自己的兄弟分别派往了各个区域。

    其弟士壹领合浦郡。

    士领九真郡。

    士武领南海郡。

    士燮本人亲自坐镇最繁荣的交趾郡。

    从而形成了“士氏交州”。

    此外,士家还通过联姻控制了当地的俚僚酋长。

    并垄断了南海贸易。

    由此不难看出,交州姓士这个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将交州就这么白白让出去。

    半月后,一队交趾使者携厚礼北上苍梧。

    贡品清单为:

    南海明珠十斛。

    犀角、象牙各二十对。

    龙眼、荔枝等鲜果百筐。

    细纹葛布千匹。

    使者伏地呈上士燮亲笔书信:

    “燮年老昏聩,未能早迎天使。”

    “今闻明公抚交,不胜欣喜,特献薄礼,望乞笑纳。”

    “交趾九真诸郡,皆愿听候调遣。”

    诸葛亮轻摇羽扇,审视着交趾贡礼。

    在目光沉静地扫过这些珍宝后,最终落在了跪伏于堂下的交趾使者身上。

    “士公镇守交州数十载,安抚蛮夷,畅通海路,实乃朝廷栋梁。”

    诸葛亮温声道,“今日又献此厚礼,足见忠心。”

    “回去代我向士公致意,就说亮深佩其德,愿与共安岭南。”

    使者闻言,额头触地,连声称是。

    诸葛亮又令左右:

    “取锦缎十匹、黄金五十两,厚赐来使。”

    待使者千恩万谢退下后,厅内只剩诸葛亮与张紘二人。

    “子纲先生,”诸葛亮轻拂袖口,抬眼问道,“你在交州多年,以为士家根基如何?”

    张紘沉吟片刻,缓缓道:

    “若士燮欲称王,则交州无人能阻。”

    “若士燮欲灭当地酋王,则各酋无人能撄其锋。”

    “哦?”

    诸葛亮羽扇微顿,笑道,“这么看来士家在此地影响力非同小可。”

    张紘捋着颔下白须,蹙眉沉吟道:

    “士家掌南海贸易,坐拥珍珠、犀象之利。”

    “九真、日南良田,半入其族。”

    “俚人渠帅,多与其联姻。”

    “交州之土,实乃士家之土。”

    “如此说来……”诸葛亮挥着羽扇,轻声道,“士燮若反,交州顷刻易帜?”

    张紘点头:“正是。”

    诸葛亮沉默片刻,忽而一笑:

    “可他至今未有称王。”

    张紘一怔。

    “交州偏远,士燮若自立,朝廷未必能即刻征讨。”

    诸葛亮羽扇轻点案上地图,“但他仍选择向朝廷称臣纳贡——此非懦弱,而是明智。”

    “因为士燮即便称王,也不过是下一个赵佗。”

    “他依然得向朝廷称臣纳贡,还得背负反贼之名。”

    “似现在这般,即便未有称王,可交州依然是姓士。”

    “这与称王已经无异了。”

    他抬眸,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这样的人,未必不能为我所用。”

    “使君欲如何施为?”张紘问道。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徐徐展开:

    “士燮好经学,尤擅《春秋》。”

    “我拟邀他共修《交州志》,记录岭南风物。”

    张紘眸光一闪:

    “妙计!修志需调阅各郡户籍、田亩、商税……”

    “正是。”诸葛亮微笑,“届时,交州虚实,自可一览无余。”

    “士燮他会配合吗?”

    “士燮是个聪明人,亮以为他会配合的。”

    诸葛亮起身行至窗前,望向交趾方向。

    “至于南海贸易——”

    “李相爷不是一直对贸易商路十分感兴趣么?”

    “南海贸易,远涉海外。”

    “待亮理清楚这里的门路后,再上报内阁。”

    “内阁一定会对此引起重视。”

    “有了内阁的支持,开拓交州便不是难事。”

    “到时候中原的货物源源不断输入交州。”

    “若士家愿开商路,或可两家共分,此两全其美之策也。”

    夜风拂过,烛火摇曳间。

    张紘仿佛看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缓缓笼罩交州。

    “孔明先生……”

    张紘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探究。

    “以先生之才,纵使在中原,亦当为宰辅之器。”

    “何以……何以……”

    他话未说完,但意思已明——为何会被贬至交州这等边陲之地?

    诸葛亮执盏的手微微一顿,茶面荡起细纹。

    半晌,他轻叹一声:

    “公安之失,在我。”

    “马谡……”

    张紘恍然,荆州离交州毕竟近,他多少有些耳闻这些事。

    只不过具体不太清楚。

    当时只是在想哪个倒霉蛋会遭殃。

    不想竟是诸葛先生。

    片刻后,诸葛亮却抬眸一笑:

    “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交州虽僻远,却可历练心志。”

    “在此处熬一年资历,胜在中原熬十年。”

    他羽扇轻摇,语气忽然转沉:

    “况且——”

    “亮不会永远困于此地。”

    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映得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