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1章 故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51章 故旧 (第2/3页)

华新村的尺价,已经飙升到80~85港币每平方尺。七年时间多,我们赚了一倍多呢。”

    阿宝此时西装革履,一副成功人士的气派,他笑道:“什么赚一倍多,难道你要卖掉这个住宅单元?”

    1956年初,因为他们是长江工业集团的管理层,所以尺价才35港币不到一点。而且他们仅用三年时间,便偿还完债务,期间还诞下第三个孩子。

    阿梅没好气的说道:“卖了我们家住哪里?我就是这样一说。当初和我们一起来香港的内地人,有多少还住在山上的铁皮屋,好一点说不定住上了公屋,像我们这样买得起房子的,简直不多见。”

    阿宝挺直了腰杆,说道:“我身边的不少同事,还是都买了房子的,因为每次长实集团开盘,都给公司的符合条件管理层打九五折。我还听人说,整个陈氏企业的管理层,哪怕是小管理层,买房的几率都非常的大。”

    阿梅也做过纺织生产线的线长,最高记录管理一百多名工人,见识还是有一些的。

    “这是陈氏企业的福利。我也听说过,陈氏的四大集团系,养老金+购房是最让人羡慕的。就拿薪水来说,1956年初你才350元每月,现在都已经涨到800元。说实话,现在一套房也就5~10万,我们家都可以再买下一套。”

    阿宝立即反驳道:“别想了!现在你没有上班,我一个月的薪水要供一家人生活,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能养活一家已经是不错了!”

    他的工资确实算中产,一年在1.2万左右(14薪),还有一些福利。以600尺的小型住宅为例,不吃不喝五年就可以买下。

    而外面的香港工人,平均薪水在150港币;甚至因为1961~1962年涌入一二十万内地人口(饥荒),香港很多工人还只有60港币每个月呢(非注册工人)!

    阿梅马上说道:“我就是想出去工作,现在最小的也7岁了,我打算去纺织厂问问。再不济,我可以在家里找些活计,等两年,我们说不定再买下一个住宅单元。我记得以前坐线长的时候,碰到陈先生的时候,他说过一句,有钱就要买房,好安居乐业。”

    相比较阿宝,阿梅更有魄力。

    阿宝则需要考虑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跻身新丰纺织的管理层后,深知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他思索片刻后,说道:“新丰纺织集团在尼日尼亚加大投资,需要从香港外派管理层,集团承诺薪水加30%,还有一些补贴和福利。我想申请外派两年,多赚点钱,你还是安心在家带孩子吧!”

    公司不少同事对这个还是有些意动的,阿宝也不厉害。

    “不行”阿梅毫不犹豫的说道:“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我好歹也是新丰纺织集团的线长,一个月赚300不是问题。你加薪30%还不到那个数,哪里用得着冒险。两个人在香港,就算都上班,也比一个人去非洲的好。”

    “是啊爸爸,去非洲好远!”大儿子懂事的挽留。

    阿宝说道:“好好,我不去。让你们妈妈去上班,你们每天在家懂事一点。”

    实际上,阿宝在新丰管理层属于中层未到,老牌低层管理。

    如果混到中层管理,那月薪就上千了。

    就算如此,整个陈氏企业的低层管理,购买住宅单元的比例较高。

    仅每次开放‘九五折’优惠价,就让一些低层管理层咬牙也要分期买一套。

    像阿宝这样的家庭,当初购买第一套房时,其妻子阿梅也算是分担了很大的压力。

    阿梅满意的说道:“实在不行,请个保姆便是,100块都可以找个不错的,我去外面可以赚三四百。”

    阿宝笑道:“也得新丰纺织集团要你才行.我先替你去打听打听!”

    “哼,不要你去问,我自己去问!”

    阿梅是有自信的,当初凭借陈光良都认识她,公司都很给她面子。更何况,她算得上新丰纺织集团来港建厂的元老女工,地位还是有的。

    “还有,说好了,我们努力两年,争取买一套房子。”

    “行,有钱总归就买了。”

    香格里拉酒店。

    当年长江车行的几名元老,正齐聚一堂,包括当初的合伙人李超,以及管理层何向东、潘成,当然还有陈光良的保镖头子林峰。

    唯独缺了周兴高,当年因为走错路做汉奸,被国民政府的特务除掉,令人唏嘘。

    四人坐在一起,以林峰为尊,因为林峰一直担任陈光良的保镖头子,年龄大了就担任保镖公司的负责人。

    潘成最先感叹道:“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一个拉黄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