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0章 全线爆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20章 全线爆发 (第3/3页)

终在 5月中旬正式开启美国市场销售。

    这款原本计划 4月 25日全球同步发售的产品,因香港本土的超预期热度被迫推迟上市。

    因为随身听在香港实在畅销,美的集团推测在全球市场也必然会畅销,故美的集团不得不调整产能,将更多生产线转向随身听,只为积攒足够库存应对全球市场需求。

    “美国消费者对新鲜电子消费品的接受度高,绝不能让缺货影响口碑。”美的电子负责人黄志明在赴美前的会议上强调,这也让美国市场的上市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近三周。

    登陆美国后,美的集团沿用了香港市场的“街头推广”策略: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核心城市,招募数百名本地推广人员,让他们戴着耳机、腰间别着美的随身听,穿梭在繁华街道与巴士车厢里。

    推广人员还会主动向路人递上试听机会,将预装了美国流行乐与爵士乐的随身听交到他们手中——当路人戴上耳机,瞬间被清晰流畅的音质吸引,不少人当场询问购买渠道。

    在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一位年轻女孩试听后惊喜地说:“这比收音机方便太多了,走路、坐巴士都能听,还不会打扰别人!”;

    洛杉矶的巴士上,几位高中生围着推广人员,好奇地研究随身听的操作,讨论着“能不能录自己喜欢的歌”。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推广方式,远比传统广告更具感染力,短短一周内,美的随身听便在各大城市的年轻人中传开。

    更让美的集团意外的是,不少美国媒体主动关注到这股“街头新潮流”。

    《洛杉矶时报》在生活版刊登了题为《来自香港的“音乐伴侣”:美的随身听征服年轻人》的报道,文中写道:“这款蓝色机身的小巧设备,正在改变美国人听音乐的方式——它没有收音机的杂音,也不需要像唱片播放器那样固定在室内,只需一节电池,就能让音乐‘随身影随’。”

    上市首周,美的随身听在美国的销量便突破 4000台,纽约、洛杉矶的梅西百货等主流卖场纷纷追加订单,甚至有经销商主动提出“独家区域代理”的合作意向。

    从香港街头的“时尚单品”到美国市场的“热销电子品”,美的随身听用一场“迟到的上市”,证明了其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产品吸引力,也为美的集团的全球电子消费品布局,打下了关键一役。

    美的随身听在全球市场的热销,让索尼、飞利浦这两家老牌电子巨头坐不住了。看着美的从香港起家,凭借一款“能随身携带的音乐设备”横扫欧美市场,两家企业除了羡慕,更迅速启动了追赶计划——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局面:想要研发同类产品,必须先向美的集团缴纳专利费。

    回溯几年前,美的集团在电子领域起步时,曾多次因技术专利向索尼、飞利浦“低头”——特别是卡式磁带录音机录音机的专利费,美的都需支付高额专利授权费才能合法生产,这也让美的在成本控制上屡屡受限。

    如今风水轮流转,美的随身听凭借“便携播放结构”“耳机适配接口”等多项核心专利,构建起严密的技术壁垒,让想要入局的索尼、飞利浦不得不主动上门洽谈授权。

    索尼东京研发中心内,工程师们对着拆解的美的随身听反复研究,却始终无法绕开核心专利。

    “如果强行仿制,一旦被起诉,不仅要面临巨额赔偿,还会影响品牌声誉。”最终,索尼不得不派出代表团赴香港,与美的集团签订专利授权协议。

    飞利浦的处境同样如此。其荷兰总部原本计划凭借自身在音频技术上的优势,快速推出“竞品”,但美的的专利是绝对绕不过的。

    就好比当年米罗华公司的游戏主机专利,这些年干脆不卖主机游戏,而是专门去打官司,获得一笔笔专利费,以及补偿。

    权衡利弊后,飞利浦也选择与美的达成授权合作,专利费标准与索尼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缴纳了专利费,索尼、飞利浦的同类产品也未必能撼动美的随身听的市场地位——美的优势明显,最主要还是价格,其次是先入为主的影响力。

    这场“专利费的反转”,不仅让美的集团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彻底站稳脚跟,更标志着香港科技企业从“技术追随者”向“产品创新者”的转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