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爵位纠纷 (第2/3页)
赵彦也说:“杨氏持政虽无建树,却能在细微处防范我家。当时谁能预料到会是今日这样的局面?”
去年朝廷再次东迁时酬功,给了赵彦晋阳侯,赵基平阳侯。
现在回头再看,如果那时候晋阳侯给赵基,能省去许多隐患。
而现在坑已经挖好了,没有意外的话,未来晋阳侯名大而食邑少,平阳侯名弱而食邑众。
赵家会在赵基的下一代分裂,除非发生更大的变动,比如赵基取得比侯爵更高的爵位,这等同于造反。
都造反了,跳出两汉爵位继承的逻辑,三杨去年挖的坑自然就失效了。
赵基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到了今天,才发现三杨给他挖的坑,而他注定要大跨步前进,这样的坑毫无意义。
赵基并无愤怒情绪,忍不住笑了笑:“让他们平定乱世群凶,或除祸于未起之际,实在是千难万难。搞这些小手段,却都是娴熟无比。思索起来,实在是可笑。”
现在想要从中枢着手调整爵位,那吕布以及公卿其他人也就反应过来了,肯定会阻挠反对,无法通过。
甚至主动去调整自家爵位的轻重次序,反倒会让中立的朝臣生出敌视情绪,进而引发不好的舆论。
所以没必要着急,等到实力积蓄充盈后,再动手不迟。
其实就爵位问题,他也把孙策坑了一下。
原定的是给孙策一个齐侯,以增加孙策全取青州的积极性,就怕这个家伙拿到青州牧后转头就跟袁绍眉来眼去。
索性一步到位,把齐侯尊号甩到孙策头上。
到时候碍于自尊,孙策也不会向袁绍低头。
赵基的原计划是新策封一个齐侯,孙坚传承下来的乌程侯不动,让孙家再出一个县侯,削弱孙策的凝聚力。
孙策当了齐侯,乌程侯爵位只能让给两个同母弟,或者丢给自己儿子。
如果孙策把乌程侯爵位给他自己儿子,那孙权、孙翊肯定不满;若是给孙权或孙翊,那另一个人肯定不满。
结果雒阳那边迟迟不敢通过,反复扯皮之下,相互退让,硬是将孙策的乌程侯转为临淄侯。让赵基的分化计策失去操作的机会,门下省已有失控的苗头。
作为补充,赵基撤军途中打补丁,又给孙贲封了个乡侯。
孙贲跟随袁术的时间太长,又不像孙策那样果断反袁,所以给个乡侯已经很勉强了,很难一步到位提为县侯。
就这样,孙坚一脉是县侯,其兄孙羌一脉的孙贲是乡侯,孙坚之弟孙静一脉没有爵位。
毕竟去年孙静的长子孙暠代表孙策入朝,半路被自己截杀。
孙暠是死了,这账早晚会被翻出来。
所以示好、拉拢孙静一脉毫无意义;未来孙策未来拉拢、团结孙静一脉,肯定会旧事重提,因孙暠之死与自己敌对。
只要时局变化,孙策需要的改变态度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的扯出这笔旧账。
各方州牧都有县侯爵位在身,扬州牧刘艾因护卫天子东迁之功,去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