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3章 朱元璋:朱卿, 不知你父母名讳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23章 朱元璋:朱卿, 不知你父母名讳啊? (第3/3页)

认可。

    “标儿。”

    朱元璋看着朱标,神色十分认真,眼中满是期许:“咱对你的期望便是向往文帝。”

    “如今北元已亡,我大明最大的威胁已经解决了。”

    “未来,咱再将内忧为你扫平,将一个毫无任何隐患的大明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可以成为一代明君,轻徭薄赋,仁德待民。”

    说着。

    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咱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闻言。

    “父皇。”

    朱标神色庄重,目光坚定的望向朱元璋,郑重其事地说道:“儿臣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文帝之仁德,儿臣毕生之追求。”

    这话语掷地有声,仿若誓言一般,在空中久久回荡,亦是他对未来的一种庄重承诺。

    文帝啊!

    对于并非开国之君的皇帝而言,能以“文”为谥号,便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毕竟汉文帝之仁德,历经千古,备受世人见证与赞誉。

    朱应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暗自想着:“这或许就是朱元璋这般勤奋处置政务,在位时还大肆兴兵的一个原因吧。”

    “他要在活着时,将大明所能预见的一切敌人、隐患,统统解决干净,为朱标打造一个完整、强盛且毫无内忧外患的大明江山。”

    实际上,回顾历史,朱元璋确实做到了。

    北疆的元军被打得元气大伤,失去了正面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若不是朱允炆盲目削藩,引发靖难之役,彼时的大明,必将空前强盛。

    “唉,若是朱标不死,以他的品性与能力,的确有可能追寻汉文帝的仁政之路。”

    朱应在心底暗暗叹息,作为知晓历史走向之人,如今又亲身见证这一切,不知不觉间,已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而就在这时!

    殿外,传来云奇恭敬的声音:“皇上,膳食已经在殿外恭候了。”

    “都上来。”朱元璋大手一挥,声音沉稳有力。

    应声而动,一众太监、宫女鱼贯而入,他们步伐轻盈而整齐,双手稳稳地端着一盒盒精致菜肴,另有专人捧着美酒。

    众人有条不紊的在殿内摆好桌椅,动作娴熟流畅。

    待一切摆放妥当,众多侍从纷纷恭敬退下,只留下几个宫女,负责照看烧得正旺的炭火,负责倒酒侍奉。

    “朱应。”

    朱标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说道,“今日父皇可是下令准备了肉食。”

    “以往几日,可才有一次,你可要好好享用。”

    “皇上好意,臣一定全部吃完。”朱应笑着点头,言辞间满是敬重。

    朱元璋同样一脸微笑,从龙椅前稳步走来,脚步不紧不慢,尽显帝王的沉稳气度,他缓缓落座,而后对着朱应和朱标轻轻摆手,说道:“都坐吧,今日就当是家宴,不必拘束。”

    “谢父皇。”朱标起身谢恩,声音清脆响亮。

    随后,他走到朱元璋左手边,身姿端正地坐下,举手投足间尽显太子的礼仪风范。

    “谢皇上。”

    朱应也赶忙起身,抱拳行礼,而后在朱元璋右手边落座。

    侍奉的宫女们立刻行动起来,她们手持酒壶,动作轻柔而优雅,为三人依次倒酒。

    刹那间,醇厚的酒香在殿内弥漫开来,丝丝缕缕钻进众人鼻腔。

    朱应刚一闻到这熟悉的酒香,不禁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是不是味道很熟悉?”朱标见状,笑着开口问道,眼中闪过一丝促狭,似乎早已料到朱应的反应。

    “的确很熟悉,似乎是我家酒坊所酿。”朱应稍加思索,肯定的说道。

    “这是玉儿上一次特意送入宫的,你家酒坊所酿的上好精酿。”

    朱标继续说道,脸上满是赞赏之色:“还真别说,难怪你家的酒卖得那么好,每日都是门庭若市。”

    “这酒比皇宫里的酿酒都要美味几分。”

    “那以后皇上和太子的酒,我家酒坊包了。”朱应爽朗一笑,主动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豪爽与热忱。

    “那咱就不客气了。”朱元璋听闻此言,哈哈大笑起来,坦然接受了这份好意。

    他的笑声在殿内回荡,瞬间让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三人就此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浅酌美酒,开始了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酒过三巡,朱元璋和朱标脸上渐渐浮起了几分红晕,在炭火熊熊炙烤的殿内,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汗珠。

    反观朱应,神色依旧沉稳,没有丝毫酒醉的迹象,只是脸颊微微泛红,身上出了一些汗。

    “算起来。”

    朱标微微仰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慨,缓缓说道:“孤也很久没有与父皇一同饮酒了,此番朱应凯旋,倒是让我们难得享受了这般惬意。”

    “而且,孤看着朱卿觉得很亲近,真的很起劲。”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放下手中酒杯,目光在朱元璋和朱应身上来回流转。

    特别是看着朱应,朱标似想到了什么。

    “是啊。”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抹无奈:“每日奏折堆积如山,又哪里有那么多闲暇时间饮酒作乐。”

    “不过等过一阵,年关临近,咱们又可以好好痛饮一番了。”

    而这时!

    朱元璋目光一转,看向正默默饮酒吃菜的朱应,若有所思。

    片刻后,他笑着开口问道:“朱应,咱从兵部看过你的册录,为何你家里只有你祖母,却没有你父母姓名记录?”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

    “不瞒皇上。”

    朱应闻言,放下手中碗筷,神色认真的回道:“臣自记事起,就从未见过父母。”

    “听臣祖母说,以前我们家在大明南边,后来遭遇一场逃荒,无奈之下跑到北平府去投奔亲戚。”

    “再后来,便只有祖母带着臣在北平府扎根生活了。”

    事实上,自从重生到这个世界,朱应最初的记忆便是九岁时在北平府,陪伴在祖母身旁。

    对于父母,他脑海中没有丝毫印象,仿佛九岁之前的人生,被一层迷雾重重笼罩,所有记忆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祖母唤作罗氏。”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那你父母名讳可知?”

    一边问着,朱元璋又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菜放入口中,看似随意的模样,实则眼神始终紧紧盯着朱应,带着几分隐匿的审视。

    “臣曾经问过祖母。”

    朱应微微皱眉,努力在模糊的记忆中搜寻,片刻后说道:“似乎臣父亲名讳叫做朱志,母亲名讳叫做郑荣。”

    “标儿。”

    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标,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交代道:“记住朱应父母的名讳。如今他已经是我大明的世袭侯爵了,族谱自当健全完善,这是要详细记录在册的。”

    “儿子明白。”朱标点了点头,将此事默默记在心中。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