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9章 要与时俱进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9章 要与时俱进啊 (第2/3页)

多告一段落了,孙志伟跟童佳佳都拿到了自己的《洗礼证书》。

    等分享圣餐的教徒都离开后,孙志伟再次找上欧文牧师,递上两个信封,上面分别是孙志伟和童佳佳的名字。

    这是他们两人对教堂的初次奉献,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孙志伟毫不吝啬,直接签了一张百万和一张十万的支票。

    金额都写在信封上呢,跟名字并排,外国人不讲究含蓄,要真金白银的上,人家才喜欢。

    当然了,这钱他可不会白出,以后自然会从教会身上成倍的赚回来。

    一般来说,给教堂捐款通常不需要直接将钱交给牧师,而是通过教会设立的正规渠道进行。

    这里说的正规渠道有很多,比如主日奉献箱:多数教堂会在主日礼拜时设置奉献箱,信徒可直接投入自愿捐款。

    这个跟庙里面的功德箱,随喜箱差不多,没有金额要求。

    不过基督教堂只是在特定日子里,才会把奉献箱摆出来,不会跟庙里一样成天摆在那,就怕你找不着。

    还有一种指定用途的捐款叫奉献袋,每个奉献袋都写着不同的用途,如建堂基金、宣教基金等等,信徒可根据需求选择将钱投放进哪个项目。

    这就跟在庙里面买块砖头,买个柱子,买根房梁集资建庙很像。

    不过奉献袋不限制金额,多少随意。

    建庙就不同了,多少钱一块砖头,多少钱一个柱子,多少钱一尊像,多少钱一个碑,那可都是明码标价的,而且还有数量限制,先到先得。

    要不说那些主教们不懂搞经济呢,什么都随意哪行啊,这庙子要盖到哪一天才能盖好?

    要给信徒们点压力啊,什么饥饿营销,限时购买都给他们整上。

    一对比就知道其中的差别了,这什么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建了100多年了都还没盖好,整的跟个烂尾楼似的。

    可在咱们家里建个庙子,不管多大,那建设周期一般都不超过三年。

    还有那些教堂的牧师主教什么的,要么是选举上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