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634 就几下的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634 就几下的事儿 (第1/3页)

    满足了一下自己天朝上国的虚荣之后,朱厚照感觉,裴元特意跑这一趟,应该不是来和自己一起吐槽这些的。

    于是直接问道,“裴卿此来,难道就为了和朕说这个?”

    裴元连忙道,“当然不是。前番卑职偶得一书,乃是元人汪大渊所著。其人弱冠就往来两洋,经历诸岛,并且将沿途山川、风土、物产饮食、喜好,与贸易之物都记录下来,名为《岛夷志》。”

    朱厚照来了点兴趣,“这书在何处?”

    裴元连忙道,“稍后臣就献上。”

    朱厚照闻言点头,知道裴元必然还有话说,便也不急着问那书了。

    裴元说道,“在此人的记述中,曾提到一地,名为北溜。乃是船舶前往西洋时,路过僧加刺旁,因为潮流迅疾,又赶上逆风,所以飘去了此地。一直到了第二年夏季有了东南风,船才出溜往北,故名之为北溜。”

    朱厚照闻言,忍不住一笑,“有趣。”

    裴元继续道,“汪大渊说,此地盛产海贝,遍布海滩,海商在此成船的装走海贝,拉走前往乌爹、朋加刺、放拜、暹、罗斛、针路等地贩卖交易。”

    “那乌爹国,乃是旧伽里之地。其地稻米三熟。汪大渊在笔记中提到,他曾以二百五十海贝,买米一斗六升。”

    “陛下可以凭借这个比例,衡量贝币的轻重贵贱。”

    朱厚照想了下。

    一石米乃是十斗,一斗米乃是十升,现在京中的米价大致在一两银子兑换两石米的位置。

    如此折算的话,一两银子大致等于三千两百左右的贝壳。

    以一两银子兑换七百文计算的话,岂不是五个贝壳左右,就能兑换一文钱?

    这样的想的话,这哪是遍布海滩的贝壳,这是遍布海滩的铜钱啊!

    朱厚照听到这里,顿时来了兴趣。

    裴元继续道,“臣看到此处时,甚感兴趣。于是向各地的胡人番僧打听,才确认了真有这样一个地方。那蛮夷小岛上,遍地都是海贝,多如山积。时常有西洋商人至此捡拾海贝,满载而去,往南洋、西洋各国兑换商品。”

    “而且往往离那北溜越远的地方,海贝的价格就越昂贵。”

    朱厚照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些在南洋、西洋视为货币的海贝,在一处海岛上居然到处都是?而且还能去别处换成商品?”

    裴元道,“千真万确。”

    朱厚照这等思维灵活的聪明人,立刻意识到了裴元此来的意思。

    “这么说,要是咱们派一支船队,前往那处岛屿尽挖海贝,然后从西洋、南洋贩卖商品回来,岂不是能有巨利?”

    裴元道,“臣正是这个意思。”

    朱厚照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这是白嫖啊!

    白嫖谁特么不喜欢啊?

    他连忙道,“你可曾弄明白那北溜究竟在何处了?”

    《岛夷志》上说的云里雾里,但是裴元这个后世人又怎么能不清楚。

    那北溜就是阿三下面一点的马尔代夫嘛。

    所谓的乌爹,就是缅甸。朋加刺,就是孟加拉。放拜就是后世的孟买。暹和罗斛的位置,就在现在泰国,针路则在安南。

    基本上可以说,马尔代夫的这种海贝,已经在途经南洋到西洋的主要国家都能通用了。

    但这种海贝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地方,还是在西非。

    这玩意儿运到西非可就昂贵多了。

    再过几年,马尔代夫岛就该被欧洲人发现了。

    然后他们就开始疯狂的挖取海贝,前往西非换取黄金和奴隶。

    这趟活他们一直干了快三百年,直到彻底的把印度洋地区的海贝经济圈干崩了为止。

    裴元见朱厚照询问,当即道,“卑职已经弄清楚那北溜在何处,也从番僧胡商那边讨得了大致海图,愿意为陛下标画。”

    朱厚照闻言,赶紧让裴元去御案上为他画出海图来。

    裴元眼巴巴的看着那龙椅御案,心里默默脑补一番,终究不敢僭越。

    见裴元坚决推辞,朱厚照也意识到自己莽撞了。

    他让人取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