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46章 江南兵变,屠尽士大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46章 江南兵变,屠尽士大夫! (第1/3页)

    两浙地区,平江府。

    平江,也就是后世的苏州。

    此地地处太湖平原,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自从大宋建立以来,又推广占城稻,圩田(围湖造田)百万亩,更是富庶。

    到了现在,整个平江府有五十余万户,四百多万人口。单以人口而论,比之西方大国分毫不让。

    从理论上讲,有着极为丰厚的战争潜力。

    如今的平江知府,姓吴名潜,字毅夫,今年三十八岁,十五年前曾经高中大宋状元。

    如果赵朔仅仅想要改朝换代,甚至不承认宋国的功名,将吴潜赶回吃老米,吴潜都不会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与赵朔为敌。

    有什么啊?

    他老家有良田三千余顷,奴婢数百,佃户无数,回家老老实实的做土皇帝不好吗?

    这又不是异族来攻要灭亡华夏,拼什么命啊?

    但是,赵朔要行均田制,将吴家的田地分了,可是戳到了吴潜的肺管子上了,他与赵朔势不两立!

    更直白一点说,谁敢动官员士大夫的利益,吴潜就与其势不两立!

    在历史记载中,当朝首相郑清之,为了解决交子贬值的问题,决定“计亩纳会”。

    也就是说,大宋所有官员军民百姓,但凡有田地者,都要按照一亩地缴纳一贯会子(交子)的比例,纳一次赋税。

    这当然是以法律名义的明抢了,但是,大宋财政困难,不保证交子的信誉以发行更多的交子,有什么办法呢?

    这时候,中书舍人袁甫上书,力陈不可。大宋本来就苛捐杂税真多,普通百姓苦不堪言了,再加这么一道税,还能活吗?

    “避是虐贱,有力者顽未应令,而追呼迫促,破家荡产,悲痛无聊者,大抵皆中下之户。”

    当然了,朝廷财政困难不能不考虑。袁甫建议,只对官户(官员及其亲属)和寺庙进行“计亩纳会”,其他人就算了。

    郑清之深以为然,就准备实行。

    吴潜当时就勃然大怒,上书朝廷,说这是“剜心肉以救眼创,拨根本以扶枝叶!”

    换成通俗的话,还是那句: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与百姓共天下!

    连一亩地交一贯钱交子都不肯,就更别提赵朔要直接分他的土地了。

    自从赵朔发布《灭宋令》以来,吴潜急了眼,不但让平江地区的一万宋军,两万厢军厉兵秣马,准备作战,而且,让平江地区的所有官户、地主、富户,出钱出子弟出佃户,准备勤王。

    皇帝赵昀的《天下勤王诏》一出,吴潜别提多高兴了,马上下达了勤王的命令。

    平江地区留下五千正规军,五千厢军。

    其余五千正规军,一万五千厢军,再加上这些日子组建的民军八万人,离开了平江,一起前往临安勤王。

    十万大军以民军为主,当然不可能走得快。

    吴潜率军从平江城出发,当天离城三十里就扎下了营寨。

    “嗯,光我一个平江府,就出动了十万大军。大宋两百三十军州,八千余万百姓,能出多少兵勤王?恐怕在百万以上。赵朔再能打,面对有百万大军可恃的临安城,又能如何?”

    “毕竟,当初靖康之变时,要不是朝廷主动遣散了勤王义军,金国的强兵也不能把汴梁怎么样啊!”

    “此战过后,我吴潜既是曾经的状元,又带来了这么多勤王的兵马,必定飞黄腾达,加官进爵!就是进位为当朝宰相也未可知!哈哈!”

    当夜晚间,吴潜一边在中军帐内享受两个随军美婢的洗脚侍奉,一边美滋滋的想着。

    然而,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大军中另外一个军帐中。

    李师勇、吴义、黄琼、刘七,四千正规军的四个统制官,正在进行秘议。(还有一千正规军,是吴潜的族人吴忠统领,和他们四个却不是同路人了。)

    “李大哥,你觉得,我们这次去临安勤王,能有个好前程吗?”

    四人中以李师勇年纪最大,又识字最多,众人隐隐以李师勇为尊。

    此时三道殷切的目光,向李师勇看来。

    “有个屁好前程!”

    李师勇重重地吐了口吐沫,道:“那个状元郎,听说赵朔大王要夺他的田地,已经疯了!那些平江府的官户地主们,为了保住他们的土地和特权,也疯了,才跟着他胡闹。我们到了临安,唯一的活路,不过是两条。”

    “哪两条?”

    “其一,那位吴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