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辽东绥安,朝堂之变(求月票) (第1/3页)
平壤城彻底成为了炼狱。
声声哭嚎之音响彻天地,唐军甚至就连城都没有进,只留下了那遍地的尸体。
以及那一众抱着尸体痛哭的妇孺。
恨嘛?
或许会有,但是对于唐军最多的情绪,只有畏惧。
这些人最恨的乃是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此人性格本就暴虐,对于高句丽的百姓都不算太好,如今又为高句丽惹来了如此滔天巨祸,这些人又岂能不恨?
当然,最关键的是——
渊盖苏文一族被屠杀殆尽了。
李世民亲自立了一位完全没了胆魄的高句丽贵族为王,将一切后续之事都交给了他自己来处理。
而且唐军还带走了平壤城内数十万担的粮草,及不少的兵刃。
虽然这些兵刃对于九州而言实在是过于落后了一些。
但将其带回融掉,亦是有用。
且此举是能够真正削弱高句丽的。
以高句丽的生产力,这一次之后百年之内再难兴盛。
而随后——
唐军再次赶去了百济。
此次的屠戮并未太过,毕竟百济的实力并不是特别强,不过唐军亦是带走了其国内的粮草。
甚至就连理由都不需要,随后便扶持了一个相对弱势的贵族。
这是顾靖的想法。
弱势贵族骤然上位会引起其他贵族的不满。
但碍于大唐的支持,他们也不敢下死手,双方内部的矛盾在短时间内绝对不会罢休。
值得一提的是新罗王显然还是一个有脑子的人。
他看出了李世民的想法。
竟是主动选择上供,将国内的大半粮草军械全都交了出来。
理由嘛也很简单。
此次动兵乃是为了帮助新罗,新罗自是不能让大唐天国自己承受开销,他甚至还送出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为质。
不过李世民还是动了新罗的权力架构,为其国设了一名王相,且权力极为不俗。
内斗是一定的。
人性使然,就连九州之内都是如此。
何况是这些蛮夷?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段,哪怕是蛮夷之中都有人能够看的出来。
可这又能如何?
如今的辽东,无人敢反对大唐!
数十万担的粮草以及无数的军械被带走,这自然要走海路。
顾靖本是想自海而归的,但李世民却强行让他陪在身旁。
谁都能看出来李世民的想法。
他如今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昔年征战时所留下的病痛已经完全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爆发了出来。
再加上这一次的远征。
就连李世民自己都觉着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
这也是他为何要带上一众大臣的原因。
如今让顾靖陪在身旁,其心思又有谁能看不出来呢?
贞观二十年,十月。
卑沙城外,海风猎猎。
一队队满载粮秣军械的船只泊于岸边,即将启程,而在它们之前,一场肃穆的祭祀,正于海风中进行。
李世民,这位曾经气吞万里的天可汗,如今已是满头霜雪。
他拒绝了搀扶,独自一步步,缓缓登上临时搭建的祭台。
狂风呼啸着掠过空旷的海岸,卷起沙尘,也撕扯着祭台上袅袅升起的青烟。
李世民立于高台,目光掠过那飘散的烟缕,望向远方苍茫的海天之际。
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昔年跃马扬鞭、意气风发的英姿。
他下意识想要让自己的腰直起来。
然而,岁月终究无情。
无论他内心如何抗争,那曾经笔挺的脊梁此时都带着无法完全掩饰的佝偻。
“岁月啊。”
李世民淡然一笑,微微摇了摇头。
旋即也放弃了挺直腰杆,就这样于阵阵海风之中诵读祭文,告慰此役阵亡将士的英灵。
十月末。
远征大军,旌旗招展,踏上了归途。
不同于来时的心悬战事,此刻的李世民终于能静下心来,细细端详这片新近平定的异域山河。
车驾缓缓行进,他透过车窗,望向车外广袤的土地——那是被战火洗礼过的平壤平原,此刻显得空旷而寂寥。
沃野千里,静静地铺展在秋日的天穹之下。
一个念头骤然在他心中升起。
“如此膏腴之地,何不徙九州之民实边垦殖?”
“或是…将此地之民,尽数教化,使其心向华夏,终成我大唐赤子?”
宏图伟略方在胸中勾勒,一股熟悉的、撕裂般的闷咳却猛地袭来,打断了他奔腾的思绪!
“咳咳…咳”他剧烈地弓起身子,强忍着肺腑间翻江倒海的痛楚与窒息感,宽大的手掌死死抵住胸口,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好一阵,那令人心悸的咳声才渐渐平息,只余下喉咙间浓重的血腥气和胸腔内火燎般的灼痛。
李世民疲惫地靠在车壁上,并未叫人。
这已经是老毛病了。
他昔年所留下的暗伤实在太多太多了,根本就不可能完全解决。
深深吸了几口微凉的空气,待翻涌的气血平复。
李世民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辽阔而陌生的土地,一声苍凉的叹息几乎微不可闻地逸出唇边:
“这如画的江山啊终将是要托付给后人.”
长安。
因为辽东近期的战事消息还没有送过来,整个朝堂上的气氛仍是有些凝重。
此战看来是要无功而返了。
这是所有人的判断。
虽然唐军占领了不少城池,且高句丽的伤亡也不小,无论怎么看都是打赢了,但只要未能靖全功,对于大唐而言就是败了。
因为李世民已经放出了话,那就是彻底扫平高句丽,灭了渊盖苏文。
在四方关注的情况之下。
只要渊盖苏文未死,那大唐的声望就注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最关键的是——李世民的身体。
对于这个皇帝的性子群臣都是清楚的,再加上这些年来李世民的身体日渐变差,若是真的就这样撤回来了。
这个不可一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