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旷世之功,奠一统之基(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1章 旷世之功,奠一统之基(求月票) (第3/3页)

  李元昊见状,终于沉默下来,迎视着自己的父亲,认真的点了点头:“儿臣明白!”

    辽军的动作极快。

    王应琛这一次显然是拼了命,甚至是奔赴到了前线,借自己于辽国的声望来稳定起了溃散的军心。

    宋军已经完全动手了!

    顾瑾已经做出了详细的筹划,令四方将士以居庸关为中心向着四方不断地进攻。

    攻克居庸关带来的战略优势被瞬间放大,宋军以居庸关为新的支点和跳板,兵分数路,如同数柄出鞘的利剑,向着燕云腹地迅猛穿插。

    由曹彬等宿将率领的宋军主力,出居庸关后,毫不迟疑,一路向东,兵锋直指辽国南京道的核心——幽州。

    这是整个战役的首要目标,旨在摧毁辽国在燕云的指挥中枢,并捕捉辽军主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精锐自古北口、居庸关北出,沿着燕山山脉迅速向西扫荡、扼守各处隘口,如儒州、妫州等地。

    目的是彻底切断燕云地区与辽国中京、上京方向的联系。

    阻止辽军增援,并关门打狗,防止幽州辽军北窜。

    另一路大军则自古北口、居庸关一线向东南方向进攻,目标直指顺州。

    合围之势自此而成。

    但可惜的就是,王应琛终究还是有些能力。

    至少在面对当前的状况并未过于慌乱,而是异于常人的直接奔赴前线,来阻挡宋军的攻势,为坚壁清野的政策争取时间。

    而这,也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计策。

    只可惜这仍旧是不可能阻挡宋军攻略燕云的大势!

    居庸关。

    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在营帐中断续响起,顾瑾以拳抵唇,脸色苍白,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疲惫,却仍强撑着精神,听取下属汇报各地军情。

    “加紧攻势,”他声音微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绝不能让辽军如此从容地将所有百姓迁走。”

    稍作停顿,他看向身旁的顾酩,吩咐道:“酩弟——以家族的名义,将消息放出去。”

    “皆是我九州子民,顾氏绝不会厚此薄彼。”

    顾酩当即会意,郑重颔首。

    他明白兄长的用意。王应琛想给大宋留下一片荒芜的燕云,他们就必须提前布局,给百姓一个留下的理由。

    只要有人能借此避开此次强征,燕云就还能留住几分元气。即便无法保全所有,也远胜坐视一切被掏空。

    然而,目光落在顾瑾那毫无血色的脸上,顾酩喉头滚动,犹豫再三,终究还是没忍住劝道:“兄长,您.还是先回开封养病吧。”

    这番话,近日他已不是第一次说。不仅是他,赵光义、军中诸将,乃至远在开封的皇帝,都曾屡次进言。

    “兄长身系一国安危,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

    “如今燕云大局已定,您又何苦.”

    随着他一开口,堂内的众人也是立刻纷纷跪了下来,认真的劝起了顾瑾。

    但顾瑾却还是摇了摇头。

    他回不去。

    纵使人能回到开封,心也绝对会留在战场之上。

    当然,顾瑾也明白自己的关键。

    这也是他没有再去亲自处理所有事的原因,但他也必须要在前线鼓舞军心。

    而见状,众人也是无法再继续多说什么,只能默默的退了出去。.

    ——————

    “统元间,太傅顾瑾总摄朝纲,革弊政,修漕运,兴海运,积粟如丘山。

    历十年,大宋国力之盛,旷古未有。瑾乃厉兵秣马,谋复幽云。

    十一年六月,瑾发开封,晋王光义亲为御车。

    时辽相王应琛者,亦枭雄也,聚兵幽燕,据险而守。

    瑾命杨业部佯攻雁门,又遣使结西夏,令李元昊陈兵西京道。

    辽军东西受制,疲于奔命。

    瑾亲率二十万大军出雄州,昼夜急攻居庸关。

    辽将耶律休哥敛兵固守,欲以坚城耗宋师锐气。

    瑾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领精卒三万,逾飞狐陉,涉绝涧,攀鸟道,士卒堕壑死者相枕。

    七月朔,抵古北口,乘雾突击,一鼓下之。

    当是时,居庸关血战方酣。

    瑾不顾创痍,伪作辽帜,星夜回师。

    守关者不察,启钥纳之。

    瑾遂纵火焚关,内外夹击,关既破,燕云震动。

    王应琛虽收残兵阻于檀蓟,然大势已去。

    西夏李德明闻之,急奉表称臣,愿为藩属。

    瑾乃分定诸州,幽蓟故老携壶浆迎者塞道。

    自石晋割地,逾六十载,燕云终复。”

    ——《宋史.顾瑾列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