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时代更迭,顾氏之名扬世界(求月票) (第2/3页)
国之间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这也就注定了不会再次掀起大战来。
值得一提的是,王应琛同样也逝世了。
就在统元十七年的冬天,这个再次中兴了辽国的丞相,亦是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没能抗的过去,善终于开京。
其实这个结局对于他这种人而言已经十分难得了。
王应琛得罪了太多太多人。
也好在耶律贤还在世,并且耶律贤还是一个十分仁义的皇帝,如若不然的话,他的下场也绝对不会比历史之中的那些法家们好上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
他压下了辽国将士们想要趁着顾瑾逝世之时反攻大宋之事,按照他当时的话来说,辽国还没有恢复过来,而顾瑾也定会留下后手。
其实他猜的倒也没错。
顾瑾对于这一切确实是有了周全的防范。
但这一切对于王应琛而言也终是遗憾。
纵观其一生,都在为了辽国中兴而忙碌,却又没有一次明面上的带领将士们杀出辽国,始终都在防守。
此人确实不凡。
但可惜的就是,他碰到了顾瑾。
不,应该说是碰到了顾氏。
若单凭着自身的能力,在没有“洛书协律器”加持的情况之下,顾瑾的属性是绝对比不过此人的,更别说顾瑾本身还有着顾氏天然的加持。
但此事也无需多言。
王应琛此人在原本历史之中查无此人,是因为顾氏的出现才缔造了此人的辉煌,却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只能说,此人成也顾氏,败也顾氏。
大宋。
如今大宋的发展仍在持续。
在顾瑾做出的种种安排之下,整个顾氏已经完全承继了御史台,引领着整个大宋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顾瑾虽逝,但其为燕云定下的方略未改。
御史台在顾氏的引领下,严格遵循《安燕云百姓令》及各项既定政策,持续推动着燕云之地的复苏。
免赋减税之惠,持续吸引着河北、河东乃至中原的百姓。
荒芜的田埂被重新犁开,废弃的村落再次升起炊烟。
玉米于此地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其金黄的穗粒不仅填满了新迁百姓的粮仓,更成为了燕云农业复苏的象征。
随着漕运体系向北延伸,燕云的毛皮、木材、山货得以更便捷地南下,而南方的布帛、盐铁、瓷器亦源源不断输入,商贸的活力逐渐渗透至燕云的每一个角落。
幽州、顺州等地的“工坊区”规模日益扩大。
昔日依托资源的初级加工,逐渐衍生出更具特色的产业。
幽州的毛纺工坊所出毡毯,因质地厚实耐磨,颇受北方边军及草原部族青睐;檀州的木材加工,则因临近边关,竟渐渐发展出专为军队修缮器械、制造守城工具的独特门类。
短短数年时间,燕云诸州户籍登记人口已较收复之初翻了一番。
虽仍未达鼎盛之时,但千里沃野已不复当年一片狼藉之象。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并未对这一切进行干涉。
他想想要让顾氏沉寂些许,争取能够让家族子弟们的才能早日恢复些许。
不过这一套如今显然已经没有了作用。
顾氏学院仍在不断发展。
百家争鸣的趋势,更是随着如今平和时代的到来再次迎来了巅峰。
尤其是经过了三国的一番争斗之后。
这更是加剧了百家的争斗。
顾氏始终都未曾去干涉顾氏学院的发展,纵使这其中出现了王应琛这种与大宋为敌的子弟,但顾氏却也始终对学院的发展进行干涉。
这自然是顾易的想法。
争斗,才是进步的基础。
就像是天命之说的崩溃那般,顾氏学院若是想要始终走在最前沿,就必须要保证学术上的公证。
而这一点,其实便已经注定了顾氏想要恢复的艰难。
历史已经注定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原史之中那般了,甚至顾易都觉着顾氏早晚会迎来一场独特的灭顶之灾,虽然如今还看不到任何的征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去。
这些年来探索到顾氏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