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章 顾霖薨(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4章 顾霖薨(求月票) (第2/3页)

的信誉评级。

    评级优良者,不仅在借贷额度、利率上可享优待,其签发的商业票据,亦可在顾氏钱庄体系内获得更高程度的认可与流通便利,以此引导商业活动向守信、规范者倾斜。

    写罢,顾霖放下笔,对身旁若有所思的子侄们解释道:“以往,钱庄之利,多来自于大宗商贸与世家豪商。”

    “然水至清则无鱼,林过密则草不生。”

    “若市场被少数几家垄断,看似稳固,实则脆弱,且易生腐败。”

    “唯有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方能形成真正健康、有活力、能抗风浪的商业气象。”

    他仔细地向一众后人们诉说着种种利弊权衡与长远考量,声音虽依旧沉稳,但若细听,便能察觉那深处隐藏的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沙哑。

    这谆谆教诲,如今已成了顾霖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

    他确实已经老了。

    鬓角早已霜白如雪,昔日挺直的脊背,如今也尽显一丝佝偻。

    多年执掌朝政,日理万机,对心力的损耗是无法逆转的,岁月的重负与案牍劳形,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消耗。

    但他却仍是没有半分的懈怠,指着那份关于钱庄改制的札子,对长子顾修远道:“此事关乎商事未来格局,须得稳妥推进。”

    “伯臻,具体细则,由你牵头,与两号大掌柜及市易司详细议定,再报于我知。”

    闻言,顾修远立刻便点了点头,连忙应了下来。

    但看着顾霖那疲惫的眼神,却始终都带着一丝退不去的担忧,但却又不敢多说些什么。

    ——他让顾霖失望了。

    其实按照顾霖的想法而言,此番处理天下走私之事,需要他这个顾氏的长子再次站出来,并且通过此事来立威的。

    但可惜的就是,他的才能确实不足。

    包括他的性格也没有那样的果断。

    就算是有着御史台的存在,相比于那一个个老狐狸而言,还是略显稚嫩了一些。

    这才不得不退回来。

    其实顾易对此也是有些无奈。

    他是考虑过是否要自己亲自下场来操控这一代人的,但为了顾氏的长久之计而言,他又不得不将这个想法给压下来。

    到了如今的这般地步,他又怎么可能感觉不出来顾霖的心思?

    顾氏的五代掌权已然是走到了尽头。

    纵使思想百家争鸣,但只要皇权不倒,那顾氏这般掌权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停下来,若是不然的话就一定会对顾氏的声望造成影响。

    天下混乱之时也就罢了。

    但如今是天下一统!

    且最关键的是,如今的顾氏已然是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改变。

    虽然他手中如今已经有了足足近十颗的属性丹,再加上“洛书携律器”的存在,可以直接选定一个家族子弟,将其的能力直接拔高二十点!

    但这是在关键时候用的。

    就如同昔年顾康临终之际所言一般。

    对于当前的顾氏而言,尤其是顾易,进一步或许容易。

    以他如今的成就点,再加上那属于现代人的视野,以及顾氏的千年底蕴,就算是不能真的让顾氏再进一步,但也至少能够保证顾氏几代人之内不会被削弱太多。

    可这又能如何呢?

    顾氏又何须这几代人的辉煌?

    如今顾氏已然是走到了大宋的巅峰,就算当真后退一步,亦是可以沿着顾易最初制定的目标持续发展海外的根基。

    这种情况之下,他又何必损耗顾氏的根基非要让顾氏再进一步?

    几代人的辉煌看似已然不短。

    但相比于顾氏的目标而言,却同样也是差了太多太多。

    且最关键的是——

    只要顾易下场,在当前顾氏这种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之下,那就一定是对底蕴的消耗。

    顾易就根本不可能这样做。

    顾氏需要思考进退。

    他身为顾氏幕后的掌控者,则是要更加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当下顾氏时刻都在被限制的情况之下,他必须要做出长远的打算来!

    不争一世,争万世!

    这句话可不是他当初随随便便给顾氏子弟们说着听的,同样也是在告诫他自己!

    时间匆匆而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顾霖仍是在关注着整个天下之间的种种。

    那些所谓的造反之人并没有闹出什么太大的动静。

    但也不得不说——

    他们也确实也给顾氏带来了些许的影响,毕竟就算顾氏的影响再怎么大,也总会有百姓受到这些人的蛊惑。

    这是一定的。

    顾氏如今就宛若大山一般挡在所有人的面前,想要顾氏再次沉寂下去的又岂会只有这些人?

    不过这种事情也根本无法解决。

    人心就是如此,混乱之时有人会想着有顾氏这种九州基石帮他们扛着,但盛世之时就会去希望没有顾氏这种阻碍道路之人。

    顾霖自是不会去纠结这些。

    他更多的是通过掌控顾氏“通济”、“裕民”两大钱庄的方略调整,来间接引导和稳定市场,同时牢牢握住御史台这把利剑,确保新政的推行不受阻挠,任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