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郊祀封赏(4k) (第3/3页)
的那一百人,可都是从禁军各部中挑选出的精锐。
就算放在靠游牧吃饭的草原上,都算是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
要是皇帝真想让禁军中所有人都能有这本事。
这不是瞎扯吗?
好在柴荣也只是这么随口感慨一句,他自己本就是战阵出身的皇帝,自然也清楚军队中的具体情况。
柴荣微微点头道:“你干的很不错。”
虽然还没检阅到禁军其它部队,但仅看不远处内殿直的人马,那股子言行令止的严整气势。
皇帝也知道李奕肯定是下了功夫的。
接下来。
李奕亲自担任旗手,骑着马来回奔驰,不停挥舞着令旗,指挥禁军各部按照排演好的阵列,依次从检阅台下方通过,接受皇帝的检阅。
“大周万胜!”
“陛下万岁!”
禁军受阅的部队在途径检阅台的时候都会变换武器方向,同时将脑袋一齐朝向高台上的皇帝仪仗,整齐划一的高喊着口号。
眼见一支支严整有序、气势如虹的队列在高台之下通过。
皇帝柴荣的笑意就没有在脸上消失过。
李奕也不免松了口气,想来自己这几个月来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随后。
受阅各部以骑兵、步兵、弓箭手、弓弩手等各兵种为单位,集合起来一起操演偃月阵、横山阵等军阵排布,以及各兵种间的协调配合。
不得不说,经过五代以来的军队积累,后周禁军的底子确实不差。
毕竟五代的开国皇帝们靠的就是手下的精锐部队才能够上位。
而这些精锐最后又都成了禁军。
再加上从后晋以来,就有从地方藩镇搜刮精锐,充任禁军的传统。
地方节度使们被薅的越来越弱,禁军却越变越强,现在到了柴荣继位,通过李奕之手大力改革禁军。
更是成千上万的从地方藩镇、州县征收精锐人员。
所以这次接受皇帝检阅的部队,里面虽然有新补充的人员,但很多都是地方藩镇的从军之人,兵员素质是很有保障的。
经过了十天半个月的磨合,在操演的时候已经颇有气势。
但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再强大的军队也遭不住弱鸡主将的一波送……就如历史上的那位驴车战神。
等到检阅结束。
皇帝就地设宴款待群臣,又赐胙于文武大臣,并分享祭祀用的酒醴,以示恩宠之意。
同时在宴席的过程中,皇帝的封赏也下来了。
……
“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范质,改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
“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三司-李谷,改为守司徒兼门下侍朗、平章事,监修国史。”
“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以枢密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郑仁诲加兼侍中。”
“以枢密副使、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
皇帝先对文臣们进行了封赏,其中枢密院虽管军事,但主官不是武夫出身,所以也算到文臣里面。
李奕坐在一旁静静听着,对于其他人的封赏他没在意听,主要是放到了六个重臣的身上。
宰相从三个增加到四个,多了个中书侍郎景范。
景范兼判三司,也就是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等三司。
委任宰相专判三司事务,这是中晚唐以来的传统,一直到北宋元丰改制前都是如此。
担任此职的宰相号称“计相”。
不过相比于另外三位宰相,景范只能被称为末相了,也就是排位最低的一个。
其中宰相范质是弘文馆大学士,加了这个头衔说明他就是首相,排位第一。
而李谷加兼监修国史,那就是次相,排位第二。
王溥则比景范多了个集贤殿大学士的头衔,自然就是排位第三。
除此之外,枢密副使魏仁浦如李奕之前预料的那般,这次整顿完禁军后,直接转正为枢密使。
虽然郑仁诲的枢密使职位没有被去掉,还加兼了侍中的荣衔。
但有鉴于对方从皇帝御驾出征回来,就没有再到枢密院主持过事务,据说年老体衰导致病情反复,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因此郑仁诲这个枢密使已经是空有名头。
看来以后魏仁浦在枢密院内是真正的说一不二了。
当然,枢密使的权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自从郭威以枢密使之位,篡夺后汉的江山之后,枢密使已经逐渐以文官担任。
枢密院也开始沦为了皇帝的传话筒。
不过魏仁浦极受柴荣信重,李奕准备日后跟对方要打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