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人才难得 (第2/3页)
是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那这就有意思了……李奕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
据史料记载,赵普和赵匡义在陈桥兵变中,为赵匡胤献策献计出了大力。
不过后世的学者分析,这个说法中关于赵匡义的部分存疑。
当时“驴车战神”才不过十几岁,而且蒙父兄的荫蔽,在禁军中补了个下级军职。
赵匡胤率军“抵御契丹”之时,赵匡义是否跟在军中,还是留在东京侍奉老母,都是不能确定的事。
很有可能是这货给自己脸上贴金,继位后瞎编乱造了一通——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除了少数的当事人,谁能知道其中的内情?
更别说赵二还自称在征淮南时也亲身参与,并在战场上射死无数南唐军,其后又参与后周攻辽河北之战,也立下了什么狗屁功劳。
某些史书记载或赵二自述的他在后周时期文武兼备的事情都不可靠。
难免有吹牛自夸的成分……当然这些倒是其次。
但关于赵普深度参与陈桥兵变的事,应当不是作假的,从后来他仅以霸府幕僚的身份,一年时间就升任枢密副使便能看出端倪。
李奕正思索间,耳边响起王朴的声音:“李都使莫非听说过这三人?”
他闻声抬头,正对上王朴那双深陷的眼眸,岁月在眼睑下刻出的青黑阴影,非但不显疲态,反倒衬得那目光愈发锐利。
好在李奕倒也习惯了王朴的作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反而轻笑一声道:“确实听过这三人的名号……先前下官领军从秦、凤回来时,途径永兴军的辖地。”
“刘节帅特意派了幕僚从事到驿站犒劳军队,我便跟那位幕僚闲聊了几句,倒是从他口中知晓了刘节帅麾下的干员,以这三人颇有些本事。”
“不过下官当时未曾放在心上,现在突然听到王公提及,才刚刚想起来这事……”
李奕并没有选择否认,而是现编了一个借口。
不过说编的也并非完全准确,因为他的话里是九成真……刘词派人劳军是真,李奕和幕僚闲谈也是真,但却没有提到过赵普三人。
王朴没再多问,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案几,思量一阵过后,沉吟道:“那三人中唯有王仁瞻是个牙校,另二人既非军职,亦非科举应试出身……如今朝中清要之职鲜有空缺,倒是不太好安排。”
说到这,他似乎想到什么,忽然抬眸看向李奕:“李都使虽已遥领昭义军节度使,却还未曾建置幕府僚佐,不如暂且将三人辟召麾下,待日后再做商议?”
李奕心头一跳,茶盏险些脱手。他万万没想到,王朴竟要将这三人塞给自己。
不过依照规制来说,这年头只要被封了节度使,就等于有了开府建节的权力,哪怕只是遥领虚衔,也可以招募属于自己的吏员班底。
毕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外放实任,虚实转换也只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作为一方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手下养一帮僚佐从事实属正常。
反正也不占朝廷的编制,节度使自己掏钱发俸而已。
所以王朴的这个提议倒是不算离谱……只是李奕不确定这是王朴随口一说,还是带有什么更深层的意思。
“此事不妥吧?”李奕顿了顿,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借机观察王朴神色,“刘节帅临终举荐,必是寄予厚望。若将此三人仅置为幕僚……难免有些屈才了吧?”
谁知王朴抚须一笑,浑不在意道:“这三人本就是幕僚佐吏出身,如今归入李都使帐下,也算是各得其所。以陛下对李都使的圣眷,他三人跟着李都使,倒是更好的出路,何来屈才之说?”
“既全了刘词的情分,又能观其才干,到时李都使自然心中有数。若三人真有出众的才能,再向陛下荐举委以重任也不迟。”
话音落下,一直旁听没有插嘴的向训,突然轻笑道:“对那三人来说,倒是找了个好出路,原本籍籍无名之辈,投了李都使的麾下,日后乃是大有可为啊!”
他这话带有半开玩笑的意思,但真要说起来,确实没什么错。
不管历史上赵普、楚昭辅、王仁瞻有多大名气,但起码在后周时期此三人根本上不了台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