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六章 街市之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六章 街市之制 (第2/3页)

总领内外事务,由于要在皇城内值守,吃住多在宣徽院的衙署里,几天都回不了一次家。

    而王朴和向训的情况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负责开封府事,待在府衙的时间更多。

    韩通更不必多说,工程建设的担子重,外城的工地都快成了他第二个家。

    反倒是李奕比起另外三人,稍微显得轻松一些,因为他只负责协助工作。虽然白天也要忙着到处跑,但好歹晚上还能下值回家睡觉。

    听得脚步声,王朴头也不抬,只将手中毛笔在砚台边轻轻一掭:“李都使漏夜前来,可是为那罗彦环说情?”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明显知道李奕的来意,应当是宋仁恭已经跟他禀报过。

    李奕微微一笑,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开口道:“王公慧眼如炬,不过下官贸然前来,说情倒是其次,而是另有要事相商。”

    “哦?”王朴闻言,顿感好奇,抬头望向李奕。

    在他看来,这位皇室的外戚大将,虽然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但平日里行事颇为谦逊,对政事很少主动发表意见。

    现在突然说有要事相商,这不免让王朴涌起几分兴趣。

    李奕解释道:“对于这次扩建京城之事,下官有些浅显的见解,不知王公可愿指教一二?”

    王朴捋须笑道:“老夫愿闻其详。”

    李奕将茶盏轻轻搁在案几上,斟酌着开口:“唐末乱世以来,大梁城作为四朝京治,内外的规模已经逐渐局促,不但扩编的禁军将士和家眷难以安置,就连朝廷新增的办事机构,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造。”

    “而朝廷有麻烦,百姓们更是苦恼。东京内外面积有限,百姓们的住房问题很大,小房子挨着小房子,有时候一家失火,就能烧掉一整条街。”

    “除此之外,随着中原局势安定,大量人口聚集到京城,却难以找到落脚之地。还有各地赶来做生意的商贩,本就薄利没挣几个钱,反倒要承担高额的铺面租金。”

    “下官的兄长在世时就在龙津桥边开了家早饭铺子,对于百姓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下官倒也算是略知一二……此次陛下诏令扩建大梁城,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必将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好处。”

    李奕分析了一番扩建东京城的必要,顺带拍了一记皇帝的马屁,表达了对朝廷政策大方针的支持。

    等见到王朴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据下官巡检京城内外的情况来看,百姓们却对扩建一事有颇多微词。”

    “其中将民间的坟墓、窑灶和草市都搬到城外,此事涉及到百姓们的切身利益,民间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朝廷责令强行搬迁,而补偿却又难以落实,更是招致百姓们的不满,可谓是怨声载道……”

    王朴闻言,眉头微蹙道:“李都使是觉得老夫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了?”

    关于扩建东京城的搬迁安置、统筹规划,全都由王朴一手操办,强行搬迁的指令也是他下的。

    李奕先前才刚救下罗彦环,现在又提起百姓们的怨言,王朴难免会认为李奕这话是冲着自己来的。

    “王公误会了,下官并非这个意思。”

    李奕轻轻摇头道,“百姓们大多见薄识浅,只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难以领会到朝廷长久的大计,有怨言和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扩建大梁城一事干系重大,牵涉到京城内外数十万军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能因为些许反对之声而有所耽搁。”

    “但若是能稍加变通,或可事半功倍……”

    王朴面色稍缓,沉吟片刻,追问道:“李都使想来是有什么法子可平息民间的不满?那便尽管说来听听便是,无须这般拐弯抹角的说话。”

    李奕当即便直言道:“自先帝以来,我朝便力主休养生息,以仁爱百姓为先,官家不与民争利。然而此次扩建京城,正值陛下亲征江南,国库蓄积钱粮全都供应战事,许诺给百姓们的补偿难以兑现。”

    “这明显与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