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三章 共享教学,这老头有病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六十三章 共享教学,这老头有病吧? (第2/3页)

个人量身打造一套,应该是可以的,难度并不高。

    我.套你个猴子啊!!

    陈默欲哭无泪。

    难怪自己迟到十天学院都愿意等,就算有入学考核,其他人也不影响考核进度才对。

    等自己来了,补考不就得了?

    敢情整这么半天,连卷子都不是一套。

    并且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其他人是否提前考核,跟他是否补考或者是不是共用一套试题模板,没有必然的关联。

    “陈营?”

    看陈默咬牙切齿站在那不吭声,几人刚刚还怀疑是这小子吹牛。

    但现在,他们有些信了。

    毕竟,吹牛就吹牛呗,当兵的有几个不吹牛的。

    但也不至于吹完之后,在这整什么表情管理啊。

    “哦,没事,你们聊,我去休息一会。”

    陈默笑了笑,没再搭理过道里的几人,径直走进宿舍坐在床铺上。

    他确实累了,在礼堂等一天,那感觉比训练一天都累。

    后来答卷数个小时,浑身就跟缺氧似的,脑袋晕晕沉沉。

    本来还能支撑,可听到自己的试卷跟别人不是一套,陈默就猜到,这次中培可能学院会另有安排。

    否则,都没必要单独给他加难度,闲得了?

    瞧见营长坐下休息。

    旁边大勇拿出打饭的铝制饭盒,放在桌子上:“营长,先整点垫垫吧。”

    “下午我在楼下看到不少人被警勤的人送出学院,还担心你过不去考核。”

    “觉得还可以就行,你今晚好好休息,二楼宿舍空了好几个,我搬对门住。”

    “对了,连长还有小满他们那边,我都打电话报过平安了,他们说让你好好考,咱们铁甲团出去的人,不比谁差劲,肯定能过关。”

    “行,我没啥事,放心歇着吧。”

    陈默点点头,蓝军营的问题他现在不操心,哪怕战训还没结束,有程东和满学习在这,也出不了什么问题。

    他现在考虑的是,陆指宁愿等十天也得等自己过来,还单独出一份试卷。

    究竟图什么呢?

    是总政有安排?毕竟审查时那位姓周的首长已经提过,此次组织中培,确实是他们总政的安排,连徐参谋长都没权利过问。

    这话说的有点大。

    但实际上,若真是总政安排,徐鸿的手还真伸不进去。

    至于这帮老头子背后是怎么编排自己,陈默暂时也想不明白。

    门外。

    杜庆龙,闫亚辉,黄少领几人也失去了闲聊的兴致。

    一来,他们过了第一项考核,明天还有第二项呢,现在可不是放松的时候。

    乾坤未定,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来。

    这特么狗秀才的考核试题,跟其他人接触的试题,难度不止高出一个层次。

    要是说背后没有猫腻,那肯定不现实啊。

    大家都是同一批学员。

    突然有一个人受到特殊关照,甚至后续可能还有特殊照顾,这种感觉,对于其他学员而言,那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聊天,还聊个蛋啊。

    必须回去缓缓才行。

    。。。。。。。。。。。。

    随着战役理论考核第四批陆续结束。

    陆指战役系大楼二楼多媒体会议室内,老校长李亚钟大半夜也没休息,正监督着几个战役学方面的干部批阅考卷。

    年前对于新世纪征兵,guofang部和junwei联合会议,特意更改征兵要求,对于农村户籍依旧放宽政策,学历要求不会很高。

    但对于城市户口,已然提高要求,包括高校征兵,国防生试点政策一一推行。

    干部年轻化,知识化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已经陆陆续续展开。

    如今,机械化第三阶段改革,看似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这仅仅是表面而已。

    随着高新装备,比如无人机,多功能雷达陆续进入基层,新的难题出现了。

    并且这个难题,还是被铁甲团蓝军营,硬生生给打出来的短板。

    那就是各单位,对于机械化认知,可谓是根深蒂固。

    阶段改革向信息化推进速度非常慢,并且阻力也很大。

    说白了,就是高新装备可以进入基层,但基层操控或者说维护的技术人员却少得可怜。

    很多单位只是会使用,可也仅限会使用,至于如何作用到战争中,说的不好听点,大多单位都摸不到头脑。

    也就是信息化设备,跟机械化装备的契合,无法做到像蓝军营那么通畅。

    就拿61师举例。

    作为第二个信息化实验单位,春雷行动中。

    对方的无人机,雷达,甚至电子战大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单位从干部到官兵,对于新事物的排斥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这里说的排斥,不是说不愿意接纳。

    有新装备,那基层单位比谁都高兴。

    问题是当得知无人机,雷达这种设备动辄上百万,几百万时,很多单位在集训时,主战装备能离辅战设备上百米远。

    问就是太贵了,贵到不愿意有人操控,当祖宗一样供着。

    贵到愿意学习,并且能够学会的战士寥寥无几。

    61师的情况,是大多数单位普遍存在。

    有好东西握到手里不会用,不会维护,不会修。

    而干部对于新式装备了解不足,推行力度有限,整体导致机械化第三阶段改革,几乎处在停滞状态。

    总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

    也开会讨论过几次。

    但现实的问题,不是开开会,提提要求就能有效解决。

    干部认知不足,能力跟不上,改革推行速度慢,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大面积改革,选择个别单位进行重点推行。

    后续以点带面,辐射更多单位。

    可选择部分单位究竟选择谁,又成了现实的难题。

    不是所有单位都有蓝军营那种体量,老兵和干部都一样多。

    不缺精兵悍将。

    但其他单位呢?目前七大军区都没敢再复制一个蓝军营出来,更别提以蓝军营的标准去以点带面了。

    最终,办法被想出来。

    中培。

    集合整个京都军区有能力,有潜力的营,团级,相对年轻的干部,参与中级干部培训。

    但光培训还不行,得能够接受新体系,对战役学,宏观方面有自己的理解才行。

    培养出这些人,毕业后,这帮人所在的单位会重点推行机械化第三阶段改革。

    整体需要改革的单位减少,干部觉悟跟得上,相应的技侦,雷达操控技术员培养也能跟上速度。

    这些人在推行中,若是成绩不错,就可以尽快晋升,以点带面,扩到更大的单位去实施。

    如此一来,第三阶段改革,后续三年之内必然能看到一些效果。

    当然,只是看到一些效果,想全面改革完成,至少得到国防生大批量进入基层才行。

    不要觉得这个时间久。

    机械化第一阶段改革,进行了近六年,从全军还没开始大面积接触机械化时,就是先从个别单位入手。

    当初,按照计划是陆续覆盖其他单位,其实到目前为止,第一阶段改革的理想状态,还没完成呢。

    机械化装备,也没覆盖全部一线单位。

    但当时受制于经济原因,不得不一边摸着毛熊,一边开启第二阶段改革。

    毕竟,时间以及国际形势,不允许野战军停下脚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