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第2/3页)
马两万余人往东南而走,去追孙权一支自随枣通道逃窜的偏师。
数日之后。
曹休所统魏军开始以硬碰硬,进攻青泥。
连续五日,昼夜不停,打出了几乎一比五的伤亡战损,每日阵亡近两千人,足可谓不惜代价,却仍不能拔关,于是魏军军心士气为之沮丧。
第六日,清晨。
陆逊似乎是终于发现了魏军的破绽,于是命躲藏在山谷密林中的伏兵倾巢而出,打了“师老兵疲”的曹休一个措手不及。
曹休败退。
陆逊率军出关。
双方攻守之势陡然相易。
原本在追击吴军的魏军,突然开始溃退。
而原本一路溃退的吴军,反而再度进兵襄樊。
与此同时,陆逊又遣丁奉率另外一支吴军去追击贾逵。
原本在随枣走廊追击吴军的贾逵及其人所统两万人马,一时间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前有徐盛,后有丁奉。
然而贾逵一路都很谨慎,追击的时候一边打造防御工事,一边缓慢进军,每日都寻找合适的地方,甚至不惜花上两三个时辰安营扎寨。
于是当徐盛、丁奉万余人马将他南北夹击之时,他所统两万人马已经成功据山守险。
虽军心大乱,但吴军不能寸进。
前线与曹休作战的陆逊得知消息后,派来说客。
谕贾逵以军旅成败、天命去就之分,劝说贾逵降吴。
结果贾逵根本不吃这套,甚至不理会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直接把陆逊使者斩了,并悬首辕门之外,示将士以必战。
此后,贾逵又亲巡三军,劝慰将士,道不出三日,救军必至。并将近日缴获的粮帛宝物全部赐予将士,于是三军将士皆有一战之心。
然而三日之后,曹休救军仍然不至。
而陆逊、孙权后续又派来大军万余人助徐盛、丁奉一臂之力,将被夹在随枣通道中间的贾逵豫州军围得水泄不通。
贾逵好不容易稳定的军心,再次大乱。
就连贾逵麾下典满、满伟、李绪诸将,也变得有些心慌。
一则担心曹休不能打败陆逊。
二则担心曹休因与贾逵有怨,故意迁延。
想让贾逵先大败一场,而后再引大军来救,以贾逵之败来凸显自己的功勋,以及自己不记前嫌旧怨救贾逵于危难水火的胸怀。
但是,这两种担心出现了不足一日,就已熄灭。
堵住随枣通道北口的丁奉,不知为何突然解围。
贾逵见此情状,当机立断,直接命三军将士全部荷甲持戈,放弃所有粮草辎重、财宝贵物,往北追击突然撤走的北围吴军。
典满、满伟、李绪诸将一开始全部反对。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吴军不能攻下大魏的坚营高垒,又因为兵法“穷寇勿迫”,“围师必阙”,所以才主动撤围。
这是调虎离山的诱敌轻出之策。
但是贾逵坚持己见。
假若曹休已败,我等被围在此地,进退不得,粮草归路俱已断绝,军心已有大乱之势。
吴军若败曹休,又见此情状,大可以坚营高垒与我等相对,把我大军耗死于此,我军必不战而自溃,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今吴人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不用,反而想要调虎离山,诱我轻出,岂不谬乎?
其麾下典满、满伟诸将闻听贾逵此言,终于恍然大悟,纷纷将如此分析晓谕三军将士,结果豫州将士两万余人尽皆振奋,向北追杀。
数日之后。
待贾逵大军追出随枣走廊,来到青泥关时,却见陆逊所统吴军已是溃不成军,弃关而走,曹休所统大军数万杀得酣畅淋漓。
最后吴军一直逃,魏军一直追。
追到了沧浪水。
“这里是什么地方?”曹休招来一名来自襄阳的向导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