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第1/3页)

    吴军匆忙南撤,再不反顾。

    由于一开始战况不明,曹休、贾逵二人既担心陆逊会挥师北进,又担心陆逊身后还会有什么别的后手,于是同样不追反退。

    两日之后。

    吴军已远去战场六十余里。

    两军你追我逐的过程中,遗留的的车船粮秣、甲胄刀兵、牛马骡驴数以万计,绵延数十里,委积如山。

    吴军也不及捡拾。

    在未探明四周道路还有无埋伏的情况下,曹军同样不敢轻进。

    到第三日。

    前线哨探传来消息,吴军仍在不断后撤,前军已至沧浪口。

    与此同时,曹休、贾逵二人散向四周的斥候也在不断传回消息,方圆三四十里范围内,除了少许或迷失方向、或离群奔命的吴军溃卒以外,全无吴军踪迹。

    贾逵、曹休二人这才确定,吴军这一次是真的退了,不会再有什么将计就计、引蛇出洞之策了。

    而当外敌已经远走,尖锐的外部矛盾暂时消弥后,曹休、贾逵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终于爆发。

    曹军中军大帐。

    “我命贾逵那厮殿后,贾逵那厮却违我节度,不统后军前来接应,反而擅作主张设什么伏?!

    “若非他违我节度,若非他自以为是搞什么诱敌深入的设伏,我等又怎会有沧浪水之败?!

    “若无沧浪水之败,我等又何至于在此设什么无用之伏?!

    “若非为此无用之伏,昭伯(曹爽)、仲权(夏侯霸)、阿苏(秦朗)带来的亲军数千,又怎会再败于吴贼之手?!”

    “……”

    “……”

    这时候的曹休,已全然忘记了他与贾逵前几日还为了破吴之事而一齐设计,只是恼恨之下当众发飙,最后再一奋力,一脚踢翻案几,一时间水囊饭碗俱皆落地。

    裴潜、桓范、曹爽等人看着这熟悉的一幕,面面相觑,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大军刚刚从沧浪水逃回汉津的时候,这位大司马就已经因贾逵后军不救之事大怒发飙。

    后面之所以能与贾逵合作,也不过是这位大司马为了国家计较,暂息怒火罢了。

    而如今吴人已安然撤走,贾逵主张的伏击之策非但没能竟功,反而让夏侯霸、曹爽、秦朗带来的偏师再于陆逊手下遭一小败。

    以这位大司马的名位、性格,不找贾逵后账,显然是不可能之事。

    毕竟贾逵这持节督军的豫州刺史如果不背锅,那这口“恃胜而骄、轻军冒进、先胜后败”的大锅,岂不是只能由他这大司马一人独背?

    不论曹休以前是怎样低调、谦逊的一个人,在他成为托孤重臣,且事实上成为大魏军权第一人后,过往的低调、谦逊早已经慢慢消失。

    毕竟大魏的国力、军力,在魏蜀吴三国中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远迈吴蜀二国多矣,而曹休在大魏,又是军威军权天下无双。

    诸般因素一结合,便使得这位大司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他自以为自己军威军权、领兵用兵都已天下无二,什么陆逊、赵云、诸葛亮全入不得他眼。

    可诸葛亮、赵云却一胜再胜。

    陆逊虽是先败后胜,但如今『事后观之』,陆逊青泥之败,显然就是知己知彼,早已料到了曹休自视甚高的轻敌心态,从而专门为曹休设下的诱敌深入之策。

    只不过陆逊败得太真,舍弃的东西太多,导致曹休真以为陆逊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如今,青泥沧浪之役,再加上击退夏侯霸、曹爽、秦朗伏兵,又成功救走陷于重围的徐盛、丁奉二将,陆逊毫无疑问地向天下人证明了,不论是曹休还是贾逵,都比不他这大江之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