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6章 若听公之言,朕已摇尾乞食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6章 若听公之言,朕已摇尾乞食矣! (第2/3页)

,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人都成为太子宾客。

    太子不日回建业坐镇。

    将作大匠董直随太子东归建业,于建业营造别宫,以建业为大吴别都。

    闻得旨意,座中众臣终于异色。

    赐皇太子以重臣并不奇怪,但是把降臣步骘、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步阐赐予太子,为东宫左辅右弼,显然就是借此安抚人心了。

    然而就在此时,神色依旧冷峻的张昭,突然在席间发声:

    “子瑜、子山乃国之重将,陛下心腹股肱,今陷于蜀人之手,臣昭敢问陛下,如之奈何?”

    孙权听到这里,眉头紧皱,酒意尽散。

    他之所以让诸葛恪、步阐为太子的左辅右弼,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割地与蜀求和,去换步骘、诸葛瑾、程咨、黄柄等人归吴。

    又担心自己此时称帝,会惹来什么刻薄寡恩之类的非议,便以此稍稍抚人心吗?

    太极殿青阶之下,坐于首席的张昭与孙权四目相对。

    “张公以为呢?”孙权冷声问。

    群臣百僚见这面和心不和的君臣二人,此时颇有剑拔弩张之势,一时全都噤若寒蝉。

    沉吟片刻,张昭道:

    “陛下,当吴魏鏖战之际,满朝文武皆以为,蜀人或将顺流东下,趁势寇吴。

    “然而,蜀人却无有动静,任吴魏二国交战。

    “臣窃以为,非蜀不欲,实蜀不能。”

    孙权已猜到张昭要讲什么,于是神色愈冷:“张公究竟何意?”

    张昭抗颜直对:

    “陛下,蜀以区区一州之地,击曹魏九州之资,侥幸夺下关中,便已经耗尽了国力。

    “不意之后竟又举军汉中,拔除西城、上庸二郡。

    “赵云虽统大众数万,兵临东三郡最后一郡房陵,却也两月不拔,破竹之势已尽。

    “蜀既不能破魏,又不能击吴。

    “二者相合,足以说明,蜀军已到了强弩之末,其势已难穿鲁缟。

    “臣昭以为,为今之计,当遣使赴蜀,联和抗魏,同时遣使赴魏,联和击蜀。

    “曹魏先前便遣使与大吴联和。

    “欲与大吴并力伐蜀,然陛下拒之,执意与魏一战。

    “如今,魏吴各自罢兵。

    “大吴说魏伐蜀,说蜀击魏。

    “再晓蜀国以利害,必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子山、子瑜诸将换归。

    “诚如是,则大吴人心既安。

    “蜀人斩魏大将曹真、张郃,败司马懿,其仇甚大。

    “而吴未斩魏之大将一人。

    “曹叡睚眦必报之君,魏人亦同仇敌忾于蜀。

    “倘若魏吴暂息兵戈,并力西向,则不论曹叡本心如何,魏必先击蜀而置吴于不顾。

    “然…今魏蜀二国俱皆空虚,一年半载恐怕不会再有大战。

    “今大吴肇建,人心思安,陛下可游离于魏蜀之间,魏蜀二国积蓄国力、备战将来,我大吴同样可以趁此时机与民休息。

    “将来魏蜀必有一战。

    “然论休养生息,魏有七州,蜀只二州,蜀岂是曹魏敌手?

    “我大吴据三州之地,富强在魏蜀之间。

    “一旦二国交战,我大吴兵精粮足甚于蜀国,必可趁隙而取利也。”

    张昭坚定地认为,吴蜀二国在西城破盟一战,全是孙权的责任,大吴就不该妄图染指西城。

    汉中乃汉之心腹命脉,西城毗邻汉中,吕蒙白衣渡江殷鉴不远。

    蜀人又怎么可能会让大吴再有机会威胁到汉中腹心之地?

    孙权冷声道:

    “张公未免太过天真!

    “吴蜀之间新仇旧恨,已是不共戴天之势!

    “说什么割地以换子山、子瑜,分明是借此折辱我大吴!

    “堂堂大吴,岂可遣使赴蜀,自取其辱?!

    “为今之计,唯有以战止戈!

    “联魏击蜀可也。

    “联蜀击魏?

    “大可不必!”

    张昭神色一凛。

    孙权是个犟种,一旦决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但不论如何,他至少知道要去与魏说和,并力击蜀了。

    可是…现在的曹魏,又真还会如同先前一般,与吴联手击蜀?

    张昭思绪纷乱,正襟危坐于席间,不再多言,

    不多时,侍中是仪又将另外一件喜事与座中众臣道来。

    已经接受大吴招抚三载有余的武陵五溪夷,在得知大吴天子称帝的消息后,遣使者来贺。

    天子认为,五溪夷已归心于吴,决定遣张弥、许晏二将,持节奉礼至武陵源,拜夷王沙烈为大吴苗王,授沙烈以苗王之印。

    这将是大吴建国之后赐下的第一枚藩王之印。

    张昭闻言,神色再次一变,起身力谏道:

    “陛下万万不可!

    “五溪夷素乐与蜀贼为伍!

    “我大吴与蜀夷陵一战,更杀五溪夷王沙摩柯!

    “臣素闻夷人有恩必报,有债必偿,今五溪夷与大吴血债未偿,必不善罢甘休!

    “此番遣使称贺,必非其本志,乃别有所图,欲刺探大吴国情,献报于汉而已!

    “倘若张弥、许晏两使为夷人所杀,岂非取笑于天下?!”

    孙权闻言,冷哼一声。

    之后便与张昭说了一大堆道理,与张昭之意相反覆。

    总而言之。

    此间夷人与山越人不同,反倒跟匈奴、鲜卑、乌桓等北胡差不多,都是见利而忘义之辈。

    张昭针锋相对,其意甚切,力劝孙权不要相信五溪夷人之语。

    孙权越发不悦。

    到最后,忽然顾左右而言他:

    “朕之所以能有今日,天命之所以眷顾于吴,非是此战功劳。

    “而是二十年前,周公瑾、鲁子敬赤壁之勋也!”

    张昭似乎没听懂孙权的意思,再次犯颜直谏。

    力劝孙权万不可赐夷王沙烈大吴苗王之印。

    否则,必将遭天下笑。

    孙权终于忍无可忍,按剑怒喝:

    “当年若听张公之言,朕已摇尾乞食于魏矣!

    “大吴上下,进宫拜朕,出宫拜你!

    “朕对你也算敬到极点!

    “你却屡屡当众折朕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