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国破家亡 (第1/3页)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高的皇帝。
牛角镇铁匠刘家的第三子刘裕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个霸气名字。
乱世出英雄,军人地位最高,巴东首富第三子选择弃商从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是五千年战争史,开疆扩土,分分合合,不是在统一全国连年征伐,就是在休养生息准备打仗,和平永远是暂时的。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推翻封建王朝进入现代文明民主时期的中国也在连年征伐,打仗不休,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南昌起义,围剿红军。
西安事变后,国内围剿红军刚结束时,却迎来百年中国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日军从中国华北向南挺进,又从中国东部上海直接登陆,向北挺进。华北日军和华中日军南北对进,准备会师,一统中国。
国破家亡的百年最危急时刻来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从中国东北正式入侵中国华北,攻陷占领中国北方重要城市北平和天津,开始向南推进。
1937年8月9日,驻中国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兴藏驾驶军用汽车强行冲击上海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国民党士兵当场击毙,二名违法擅闯的日本军人当场死亡。
日本陆战队二名官兵擅闯中国军用机场被当场击毙发生后,上海国民党官员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此事件。
但驻上海日军却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虹口和杨树浦地区,拆除淞沪长江出海口的中国国民党军事设施。
上海是中国领土,何况远东第一大城市内还有英法美等多国国际租界,岂能独尊日本一家,如此丧权辱国的荒唐要求被上海当局严厉拒绝。
被拒绝后,日本军方统帅部迅速集结二十多万本土日军,准备派遣赴华,海运直接登陆中国上海。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3000人的驻华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驻防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并在日本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
8月14日,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统辖组织上海境内所有中国武装力量,负责反击虹口杨树浦的日军。
苏浙边区所有中国军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
8月15日,日本本土统帅部下达向中国上海派遣支援的命令,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下辖第3师团、第9师团、第11师团,共约7万人,立刻从日本本土港口出发,海运登陆中国上海,支援虹口的日本驻军。
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也预测到:日本本土会海运增兵支援势单力薄的上海日军陆战队。蒋委员长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中国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这天中方停止进攻,等待蒋的国际社会调停结果。
沪杭地区是第3战区,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离首都南京近在咫尺,上海如果失守,南京就危在旦夕,政府就要提前做好迁都的准备。蒋任命嫡系爱将陈诚为第3 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调集华中中国主力部队,迅速占领日军驻上海淞沪地区的海军基地,提前防止日本海运援军登陆。
相比较中国军队落后装备,日本的海军和空军拥有绝对优势,所以占领日军驻沪海军基地非常棘手关键,提前摧毁日本本土援军的登陆点是第3战区的当务之急。
8月16日,蒋希望国际社会干预日军在上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美英法也答应提出调停,蒋当天下令中方全线停止进攻。这道命令让高歌猛进已将残余日军压缩在虹口狭窄地带的中国军队进攻戛然而止。
15日和16日二天中方军队主动停战,让龟缩的驻沪日军得到宝贵的二天喘息机会,日军抓紧时间加固陆地工事,与吴淞口江面军舰构筑起铜墙铁壁的死亡屏障,而日本本土的三个甲等师团共7万士兵已经出发了二天。
日军根本不理会国际社会调停,支援拯救驻沪日军陆战队是头等大事。
国际社会谴责,再谴责,只有蒋和国民党外交官们真当一回事,殊不知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时,国际社会也是谴责再谴责,也还是没有阻止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书呆子遇到日本武士道精神,决心斗志上就输一大截。
8月17日,陈诚命令第9集团军第87师第88师向日军海军基地方向发起猛攻,3000日军海军陆战队顽强抵抗待援。
8月19日,从西安赶到上海的宋希濂第36师加入第87师和第88师阵线,联合攻入汇山码头,第36师第2营300余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与日军展开刺刀白刃战,不料被日军坦克堵塞在路口,遭到坦克机枪扫射,全部牺牲。
8月22日,日本派遣的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到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不寻求运兵船靠岸登陆,直接换乘小舰艇登陆。
8月23日,日本派遣军的二个师团在军舰和飞机的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当日早晨在川沙河口和吴淞一带强行登陆成功。午后川沙失守,日军直逼罗店镇。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国军队连防御战壕都来不及修筑,只能肉搏抵抗日军进攻。
总兵力陡然上升的上海日军开始横扫中国第9集团军。
虽然中国第9集团军有三个师是全德械装备,个人武器装备与日本士兵旗鼓相当,但中方单兵素质与日本甲等士兵训练有素相差甚远:1.射击准度,日军三八大盖一响,百发百中,弹无虚发;2.拼刺刀,从小练习剑道的日军士兵白刃战,熟练敏捷,且营养充足力气大,明显优于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以一敌三;3.长期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日本士兵意志力坚强,宁死不降,自杀殉道。
淞沪战场中对中国军队威胁最大的是日本陆军配置的大量重炮,如150毫米榴弹炮和加农炮,还有240毫米榴弹炮,以及305毫米榴弹炮,305毫米榴弹炮的发射半径能达到二十公里,从虹口发炮可以打到浦西外滩,中国军队的永久性坚固工事根本无法抵御日军的240毫米榴弹炮和305毫米榴弹炮的炮击!中国军队都是100毫米以下的榴弹炮和山地跑。
日军每一个小分队的迫击炮操作非常也熟练,击中目标的准确度极高,每五人就拥有一名优秀的迫击炮炮手,一个炮手发炮能阻挡住中国军队一个排的进攻。
日本派遣军陆续抵达的三个师团编制上也明显比中国军队立体化,更加高效。每个师团约2.2万人,下辖2个旅团(共4个步兵联队)以及附加的骑兵、炮兵、工兵、通讯兵、坦装甲兵、辎重联队,功能齐全,配合默契。
中日双方的坦克飞机军舰等重型武器上存在极大悬殊:中国国民党现有飞机400余架,只有300架能用于空战,全是进口于欧美,没有一架是中国兵工厂自主制造的;而日本现役执勤作战飞机3000架,绝大部分是日本本土企业生产制造的,以三菱为首的日本重工企业,每年以1000架军用飞机产量翻倍递增生产;日本已经能自主生产航空母舰和巨型战列舰,日本‘长门’号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为410毫米,射击半径覆盖整个上海城区,但日本没有出动航母和战列舰前往上海附近海域作战,认为中国海军太薄弱,就出动第3舰队,由29艘舰船构成,有老掉牙的‘出云’号巡洋舰,‘出云’号是1909年日俄战争时的军舰。
而淞沪会战时中国参战军舰总吨位为9088吨,不如日本一艘‘出云’巡洋舰的吨位(约1万吨),日本海军根本就没把上海的中国海军当对手。
日本空军飞机很快占据上海的制空权,频繁轰炸上海的军事堡垒和重要工厂,上海浦东三林堂的淬火玻璃厂和淬火面粉厂也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被迫全面停产,8月14日起,刘悟透就迅速把浦东工厂员工和重要设备船运至汉口。
8月底,7万日军凭借海陆空重型武器的巨大优势和极强的单兵训练素质,开始势不可挡全面反攻30多万的中国军队,在305毫米榴弹炮和无数迫击炮的轰炸下,招架不住的中国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第十八军第583团第3营500官兵,浴血奋战二昼夜,几乎全部牺牲。
9月初,蒋发现淞沪地区7万日军所向披靡,上海不保,他又紧急号召全国各地军队火速前来上海支援。
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湘军、桂军、皖军、赣军、粤军、西北军、东北军,约70个师,共80万官兵,陆续赶赴上海地区,希望能以兵力人数优势压制住武器装备优势的7万日军。
病急乱投医,此时的老蒋认为上海战区的日军只有7万人,无法分兵,如果集合中国优势兵力,也能快速围歼狭窄地区内的这股日军,蒋就把守备杭州湾北岸10万兵力的张发奎第8集团军也调到淞沪战场加强进攻日本派遣军三个师团。
日本统帅部见主场作战的30万中方军队陡然增加至70个师80万人,担忧淞沪3个师团7万人的日军会吃亏,就又派遣本土日军第101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赶赴中国上海支援华中日军,三个新派遣师团于9月底成功登陆上海。
日本统帅部又从中国华北战场抽调日军部队沿海船运,增援上海华中日军。
到10月初,日军在上海地区总兵力人数达到26万,而且都是训练有素的甲等精锐师团。在10月份,双方激战整整三十天,互不后退,挖深壕准备持续僵持对峙,奉陪到底,不决雌雄,誓不罢休。炮击白刃厮杀和飞机轰炸惨不忍睹,尸体堆积成山。赶赴的5万川军全军覆没,湘军也打成光杆司令,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伤亡惨重。
战斗力较强的桂军第21集团军于1937年10月奔赴淞沪战场,在蕴藻浜战斗中,第21集团军四个师约4万人发起冲锋反攻,但因日方防线平均每17米就配备有一门火炮,且有240毫米榴弹炮和军舰舰炮支援,射程二十公里以内,而桂军的炮弹射程只有日军的四分之一,火炮数量更是只有日军的十分之一,双方根本无法近距离枪战。
桂军单兵素质也不比日军士兵差,但此时双方对抗完全被远距离火炮主宰。
在日军狂轰滥炸下,无法近身肉搏枪战的桂军4个师伤亡惨重,后续2个桂军接防也无济于事,6万精锐桂军被日军大炮轰死近5万,幸存万余桂军在大撤退时退至浙江修整。
尽管华中日军在火炮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中方援军正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赶赴淞沪战场,滇军、黔军、西北军,都在路上急行军,导致中日双方激战至11月初,双方势均力敌,日军在壕沟阵地战中仍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占领整个上海,而且付出重大代价。
26万华中日军突然发现杭州湾北岸中国守军兵力空虚,这里是80万淞沪中方主力的侧翼,如果日军分兵登陆,前后夹击,就能包围淞沪地区的中国军队,上海地区的中国主力必败无疑。
天赐良机,稍纵即逝。11月5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利用大雾大潮天气作掩护,秘密迂回在杭州湾的全公亭和金山咀登陆,对淞沪战场的几十万中国军队实现战略包围。
11月6日,华中日军第10集团军的二个师团共5万人占领杭州湾金山,向上海方向推进,力图合围形成铁桶阵,重炮加飞机准备全歼中国主力部队。
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危在旦夕。11月8日,蒋被迫放弃上海,下令淞沪地区中国所有军队全线迅速撤退。
在撤退命令下达后,由于中国多数军队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匮乏,撤退命令依赖人工传递,多数部队未能及时接收到指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