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柳暗花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章:柳暗花明 (第3/3页)

干比作人的形体,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王充在《论衡》中便频频借用桓谭的言论,对他十分推崇。

    可以说王充的无神论思想,相当程度是受到了桓谭的影响。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在光武帝刘秀亲自推动谶纬神学的大环境下,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纯儒只能被社会压制,无法展现应有的光芒。

    不过这些大道理桓卫却不明白,他只可惜于先祖桓谭太过固执了。

    并且说到这里他便打住了,显然后面就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了。

    与此同时,听到这里的魏哲依旧一头雾水。

    虽然他大概猜到眼前这个桓卫与后世的那个东晋权臣桓温有点关系,但这对他眼前的困局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至少魏哲没有看出桓卫有哪里与众不同。

    好在他和戏志才相识多年,彼此之间早有默契。

    于是魏哲虽然心底疑惑,但面上还是礼贤下士的赞了几句,并且顺势邀请桓宣加入麾下,担任亲骑。

    此言一出桓卫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别看都是护卫,但骠骑将军的亲兵和王府护卫压根不是一个级别好嘛!

    一个前途光明,一个压根没有前途可言。

    而沛王刘耀那边得知之后倒是十分爽快的放人了,还给桓卫送了份礼金。

    直到魏哲带人回到大营之后,戏志才方才将自家的想法娓娓道来。

    ……

    帅帐之中,只见戏志才站在舆图前指着沛国解释道:

    “沛国桓氏虽同出一源,然在光武帝时却一分为三,开枝散叶。”

    “除了相县桓氏之外,沛国境内另外还有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两家。”

    “故此沛国大族虽多,可桓氏却一直跻身前列。”

    说起来沛国桓氏的这次分家,其实和光武帝也有关系。

    正是因为他对桓谭毫不掩饰的厌恶之意,以及桓谭对谶纬经学坚定的批判态度,导致沛国桓氏不敢再留他在族中。

    正好当时沛国桓氏的当家人桓荣十分受光武帝器重,甚至被刘秀托付教导太子刘庄的重任,故此为了向天子表明态度,沛国桓氏索性直接分家了。

    事实证明桓荣的决定确实没错。

    学术理念和政治理念的认同,让皇家对桓氏十分信任。

    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五代皇帝的老师,传承《欧阳尚书》的龙亢桓氏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学世家。

    虽然龙亢桓氏没有像汝南袁氏一样拥有四世三公的辉煌,但世代却都有族人担任九卿或太守。

    及至汉顺帝继位后,桓荣之孙桓焉一度拜太傅、录尚书事,联合太尉朱宠执政,后来亦曾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当龙亢桓氏在沛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谯县曹氏还在苦兮兮的种田呢。

    甚至桓温子嗣还建立了楚国,让龙亢桓氏接连出了好几个皇帝。

    不过相比于龙亢桓氏而言,另外两家分支就混得不怎么好了。

    相县桓氏或许是拜桓谭所赐,此后再无族人为官,渐渐沦为地方豪强。

    虽然凭借和龙亢桓氏的关系在相县乡里也有一席之地,可也就那样了。

    铚县桓氏祖上倒是没有欠债,但却一直缺少点气运,始终没能出头。

    事实上直到东晋时期,铚县桓氏方才跻身士族之列。先后出了义阳太守桓诩、冠军长史桓弼、新野太守桓戎。桓弼之子桓宣更是曾经担任平北将军、梁州刺史、都督三州四郡诸军事、北伐中原,击败后赵军队。甚至等到了唐朝,还出了桓法嗣、桓彦范两位名臣。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铚县桓氏是厚积薄发也不为过。

    比如眼下他们虽只是铚县豪强,但是宗族实力却不可小觑。

    烛光下,只见戏志才指着铚县的位置,信心十足道:

    “桓氏,便是破局之处!”

    然而魏哲思量片刻,却有些摇了摇头:

    “只凭铚县桓氏一己之力,恐怕很难闹出什么大动静。”

    “自然不只他们一家。”却见戏志才目露精光的果断道:“这次我要合三桓之力,断曹氏生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