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润物无声 (第1/3页)
次日,政事堂,
知行书院的辩经经过不出意外的传入魏哲耳中。
当得知张松与法正不对付,司马懿和庞统互相瞧不上眼时,魏哲哈哈一笑。
他当然知道张松此行的目的。
但魏哲就是没有召见他,而是等着张松自己送上门来。
他倒是要看看,张松这回还会不会玩持才傲物那一套!
不过随即魏哲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当即开口道:
“公瑾,去通信院问问,今年书院的岁课考核结果如何?”
周瑜闻言不敢怠慢,躬身一礼后疾步朝外间走去。
片刻之后,便见他额头见汗的拿着一封奏疏赶回。
“唔~”魏哲没有说什么,只是展开细细浏览起来。
果不其然,这份名单开头便是诸葛亮、司马懿、法正等人。
话说知行书院如今虽有学子千余,但这次岁课考核,成绩为“甲等”者却仅有十二人,成绩为“乙等”者则有三百零八人,其余成绩皆为“丙等”。
魏哲看罢沉吟片刻又让周瑜将奏疏递给两侧国渊、荀攸、戏志才、张昭。
如今魏国草创,能在政事堂议政,任“参知政事”的也就这四人。
田丰本来有可能位列其中,但终究还是错过了。
片刻之后,魏哲敲了敲案几,问道:
“尔等觉得……这批人该如何安置?”
张昭最先开口:“殿下,臣以为循旧例将这十二人授以郎官,令其入尚书台观政即可,至于另外三百余人……”
他顿了顿,方才补充道:“不如在邺城侯选,若各县有缺可即时递补。”
国渊闻言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如今各郡县官员多有鱼目混珠者,正该裁汰一批,整肃风气。”
要知道魏国治下足足有四百九十六县,这其中并不是每个县令都合格的。
有很多县令当初不过是为了维稳方才混上去的,实际能力并不称职。
这样的情况国渊知道,荀攸也知道。
然而他想了想却眉头紧皱的摇了摇头:“拔苗助长,非育才之道!”
不错,知行书院出来的士子确实堪称是魏国嫡系,忠诚度上略有胜之。
但这些年轻人一个个刚从书院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