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谋而后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章 谋而后动 (第2/3页)

步的安排打下根基。

    卜清芳早就想过了,她能给李学武当副手,谋一任副秘书长,出工出力,又有为何不能跟着李学武谋一任辽东的岗位?

    李学武要在辽东大展拳脚,可又放不下集团的蛋糕,他现在兼顾内外,力有不逮,需要有个人帮他左右维持。

    可这样的局面不能长久,他早晚是要回来的,到时候辽东就不需要人接班了吗?

    她虽然在京城,不比辽东那些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也有她的优势。

    至少集团的关系网在李学武这一任期内是有足够的时间来编织的。在这期间她更是要积极努力配合好李学武在京的工作。

    只有做出贡献,才能分吃蛋糕。

    李学武回京,辽东必须有人接班,到时候她就算谋不到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的位置,也能以下放的姿态谋一任副局的单位,她看徐斯年的营城船舶就很好。

    当然了,她不是没想过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的位置,只是有自知之明。

    虽然这个时代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可重要岗位几乎没有女同志扛旗的。

    所以她有所猜测,三年时间里,徐斯年要是积极向李学武考虑,并在任期内拿到足够多的成绩,就有机会扛这杆大旗。

    毕竟要论资历,徐斯年并不比她差,尤其是地方工作经验甚至比她还要强。

    既然谋不到辽东工业一把的位置,那就实际点,奔着晋级以后的营城船舶去。

    只是李学武并不看好她去营城船舶,徐斯年这几年有多艰难他是相当清楚的。

    有人要问老徐在营城有什么好为难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真正做过收购企业和兼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都清楚这里面的道道。且不论各种山头和关系的你来我往,他是既要当裁判员,又要下场踢球的负责人相当的为难。

    也就是集团对营城船舶的投资和管理力度一直都很强,不断安排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以及工人稀释原本的人事结构。

    就算是这样,据徐斯年反应,营城船舶内部的小圈子也是不老少。他这几年很是有一部分精力消耗在了内部协调方面。

    李学武都不敢说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做的比徐斯年更好,两人走到这一步都很清楚,距离地面太高了,不能来硬的,说以柔克刚好像是儿戏,但也是实情。

    要哄,要打,还要耍。

    李学武去辽东都要施怀柔之策,更不用说他徐斯年了,忙的他差点后院起火。

    徐斯年这样的人精都被折磨的手忙脚乱,卜清芳都没有基层管理经验,哪里理得清这里面的门道,反正他是不赞成的。

    从卜清芳关心营城船舶的态度他就能猜测出些许什么,只是没有给出答复。

    都是成年人了,没有答复其实就是一种答复,李学武的态度十分的明显了。

    “先说说我的事。”李学武叠起右腿,稍稍斜靠在沙发扶手上讲道:“辽东那边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我需要帮手。”

    “什么样的帮手?”卜清芳抬了抬眼眸,问道:“从综合管理部调人?”

    “不是缺秘书。”李学武摆了摆手,认真地讲道:“是缺少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是在某一领域有经验的人。”

    “哦,你想要一些大学生?”

    卜清芳了然了,李学武这话里的意思不就是需要一些破冰的年轻人嘛。

    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这三点一看就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还没有破坏掉内心对事业的理想和信念,还没有完全消耗掉年轻人的热血和冲动……

    不能再往下说了,否则某些人要哭了。

    说白了,李学武在辽东遇到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需要有人帮他冲锋陷阵。

    这些年轻人有精力,有原则,有冲劲,敢打干啥,谁也不怕,多好的牛马。

    李学武更不怕这些人给他惹豁子,只要站在后面拿着缰绳和鞭子,辽东工业领导小组这架马车才能真正地运行起来。

    当然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去辽东历练这一遭也不吃亏,能从李学武手底下锻炼出来,这事业上的路算是走宽了。

    对于李学武来说,工业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事变革的推进和深化。

    看来李学武到辽东的第一把火准备烧起来了,就是不知道谁要倒霉。

    反正李学武要的这些年轻人陆陆续续地会插手辽东的各方面工作,然后就是以某个支点撬动整个辽东的管理体系。

    到时候这些年轻人也会逐渐融入进辽东的工业管理体系,成为其中的关键。

    再说直白一点,李学武就是想调白纸一张的年轻人替换掉不听话的老顽固。

    在卜清芳看来,他是要组建自己的御林军了,也是为以后再进一步打基础。

    她都能想到去营城船舶,李学武就没想过回集团以后要做什么?

    怎么可能呢,熟悉秘书长的人谁不知道,秘书长做事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他办公室保险柜里多少份预案文件就足以说明这些了。

    秘书长要用人,而且是布局辽东,是继保卫处那些干部培养的另一个体系。

    未来李学武回京,手里至少有三方人马:保卫系、秘书系、辽东系。

    这一过程中是否还会有其他体系的干部向他靠拢就说不清楚了,或许只有等到他担任集团一把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

    看清楚什么?看清楚谁才是自己人。

    “大学生可以用,有特殊才能的也可以。”李学武想了想,说道:“现在我需要熟悉对外贸易、工业管理、工程技术、机电技术等工作的人才。”

    他坐直了身子,点点头说道:“如果能找几个实习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最好,暂时一个领域就要一个,慢慢来。”

    “你想快点来我也办不到啊——”卜清芳苦笑道:“你可真让我为难了,这就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儿啊。”

    实习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在哪个部门不是被当成宝一样护着,养着啊。

    李学武可倒好,还暂时一个领域要一个,这是真有组建自己班底的意思了。

    想想也正常,以前在机关,在李主任眼皮子底下,终究是不能太肆意妄为。

    但现在不一样,李学武有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就能正大光明地扶植班底。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影响力会蔓延到整个辽东的管理体系,逐渐根深蒂固。

    李怀德不知道吗?他清楚的很,但他无能为力,这就是权力的游戏。

    李怀德是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但他的影响力不可能完全渗透到集团的每一个角落,上面也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所以遵守游戏规则,他必须让出一份权利,要给下面的人以施展空间。

    李学武就很好地把握到了老李的心理底线,这才敢直白地交代她如此谋划。

    卜清芳对这项任务自无不可,因为李学武如此信任她,也是给她机会。

    说起来,能去辽东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其实是一个好工作。

    在集团这样的大环境里,要熬出头得多少时间和成绩,但去了辽东就不一样了。

    这几年都说是缺大学生,可也得相对来讲。每年引进来几百个,分散在各个单位可不就是缺人才嘛,要统筹地看呢?

    年轻人早进步和晚进步是两码事,去了辽东有大把的机会,大把的岗位。

    李学武要实习两年时间左右的,那就是对工作有了一定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工作信念。

    新大学生不要,因为他们太理想化,也太莽撞了,不懂得珍惜机会。

    照着李学武的要求筛选,将合适的人叫过来一一谈话,几乎不可能有拒绝的。

    这样做虽然得罪人,可卜清芳怕这个?跟李学武抱怨是为了邀功,可只要接了这份任务,她就不怕那些领导呲牙。

    再凶的狗还能比得上笑呵呵的老虎?

    李学武又跟她讲了几个要求,见她了解了,这才点点头说道:“说你的事。”

    他就这么直白地讲道:“营城港区未来一定是集团的重点项目,距离建成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你可以往这方面准备。”

    “营城港区?”卜清芳真没想到,惊讶的表情不似作伪,“徐主任不是……”

    “他不可能,我跟他谈过了。”

    李学武端起茶杯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道:“营城船舶未来也很重要,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不会再揽这摊子事了。”

    “那也——”卜清芳微微皱眉想要说些什么,可还是忍住了没说。

    李学武听懂了,只是低眉垂目地喝着茶,并没有接她的话,而是说道:“我只是给你个建议,怎么发展还是看你自己。”

    “我当然需要你的建议。”

    卜清芳看向他,认真地说道:“我不知道领导对营城港区的安排。”

    “你不需要知道的那么清楚,你只需要知道李主任对营城港区很重视。”

    李学武放下茶杯,看向她强调道:“不仅仅是李主任,整个集团都很重视这一对外贸易的关键出海口。”

    “是,我明白了。”卜清芳皱起的眉头依旧没有松开,回答也有几分迟疑。

    李学武抿了抿嘴角,看她这么固执,想了想还是耐心地提醒她道:“未来集团在辽东的整个工业体系是要整合的。”

    “啊?是——”卜清芳睁大了眼睛,问道:“辽东工业领导小子是要——”

    “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了。”

    李学武嘴角微微翘起,道:“红星厂要晋级红星钢铁集团,各分支机构早晚要重新洗牌,你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

    “我能明确告诉你的是,无论辽东的工业体系怎么整合,营城港区都会归到集团直属管辖,这一点是绝对的。”

    “明白了——”卜清芳到现在才算是真正地明白了,目光都清澈了不少。

    这样看来,李学武让她准备去营城港区倒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了。

    直属集团,又是集团对外贸易的关键出海口,还是扼守整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