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章 平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章 平乱 (第1/3页)

    能有什么原因?

    异地处置,不用担心狗急跳墙呗。

    全省官吏和富户有钱人都与王藩台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了,怎么查?

    怎么抓?

    不想动静太大,甚至引发不可测的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调到外地去。

    老虎离了窝,有的是办法收拾。

    同样道理,赵安在安徽卖他几万张大学文凭,也是将买文凭的这帮人与他绑定,只要他赵大人不出事,这帮人就能享受赵大人带给他们的种种优惠。赵大人要出事,这帮人就得跟甘肃那帮冤大头一样白白把银子打了水漂。

    这就使赵安在安徽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再加上他积极救灾的青天形象,只要他不公开打出反清旗号,安徽的士绅阶层就不会跟他对着干。

    如此便有利于赵安同朱珪在安徽的“府院之争”,把朱珪这个巡抚彻底赶走便不再是梦想。

    至于老宋担心的治理表现,赵安也没放在心上,就安徽眼下这局面,两三年内他做不出政绩也是应该的,因为大灾之后少说也得缓三年。

    一个合格的守土官眼下要做的就是稳定灾区,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于民休养,谈其它的都是空话。

    这场大灾下来虽然各地并没有准确数据报到省里,但赵安通过自己调研的地区就能得出一个保守数字,那就是因灾死亡的百姓不会低于二百万,相当于安徽全省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

    甚至更多。

    只是多到什么地步,没有人知道。

    就算赵安下令人口普查,也不会得到真实数据。

    时代的限制不会因个人主观思想改变的。

    二百万在赵安眼里是天文数字,搁后世可以说是天下震惊的大事,然而在清朝这个死亡数字却是寻常的很,不说顺治、康熙年间,就乾隆年间发生的几次大灾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二百万。

    如乾隆八年的华北旱灾就死亡了超过五百万人,天子脚下的京师光热死的百姓就有数万。

    有清一代最大的旱灾是一百年后的“丁戊奇荒”,这场同样也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旱灾导致一千多万人饿死,两千多万人逃离家园。

    历次大灾下来,无论是清廷还是地方其实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除了给予适当救济外,只能让时间抚平一切。

    故而就算赵安这个藩台无法让安徽的赋税恢复到原先水平,甚至再上一层楼,只要他能稳定灾区,其实都是能吏表现了。

    再说他跟朱珪一样都向朝廷奏请免去安徽受灾地区的赋税,如此,在任期间收不上税不也正常么。

    表面看捐纳是挖老太爷的墙角,让安徽很多人终身免赋,但换个角度看是安徽自行筹钱解决困境,不用朝廷拨款救济,也是地方官对朝廷的一种“体恤”,更是臣子对皇帝分忧的绝佳表现。

    将来安徽这帮清朝的“大学生”是不是被新朝认可文凭,那是将来的事。

    赵安觉得起码二十年内不用操这份蛋疼的心。

    就算新朝认可前朝的文凭,也没说这个大学文凭可以父死子继嘛。

    并且这件事有个阳谋在内。

    就是“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免税特权变相令清廷失去这部分赋税收入,这就是“国退民进”的另一版本,清廷接下来在安徽能够得到的钱粮赋税相当有限。

    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肯定指着手中这张文凭一直免税到死,那么清廷万一因为财政危机不再承认这些“大学生”的文凭,那这帮“大学生”连同其家族肯定就会成为清廷的反对者。

    只要有人煽风点火,清朝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清朝的敌人。

    而这些人通过免税攒下的财富也会化为反清的钱粮和动力。

    动员民众,未必只有收税一个途径。

    赵安只要坚持反清,那安徽留下来的财富越多对他就越有利。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

    “王亶望光捞钱不养兵,活该他被查。咱们是既捞钱又养兵,等白莲教起事,谁敢来查我?”

    赵安让老宋甭担心这担心那,凭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