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5章 赵大人路子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5章 赵大人路子野 (第1/3页)

    清朝一共两把尚方宝剑,一把是老太爷的御用佩刀“小神锋”,另一把就是赵安手上的遏必隆刀。

    严格来说遏必隆刀才是清朝真正的尚方宝剑,因为此刀原为太祖努尔哈赤佩刀,历经数朝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堪称见证大清历史的国宝。

    结果这等至宝被赵安一战弄成残次品,怎么跟老太爷交待?

    弄坏尚方宝剑,清廷有什么处罚规定么?

    降职、罚俸,还是革职查办?

    赔,赵安是赔不起的。

    大为头疼时,未想边上的侍卫庆遥忽的上前凝视豁口的遏必隆刀,抱拳一脸敬佩道:“遏必隆刀自太祖以后第一次出鞘还是圣祖爷荡平三藩之时,第二次出鞘便是当今皇上平定大小金川时,如今第三次出鞘则荡平这皖北十数万白莲反贼,可见此刀真乃我大清重宝,凡出鞘必有大胜!今刀虽残,但我以为皇上绝不会因此怪罪大人,因为大人才是我大清的遏必隆刀啊!”

    嗳?

    这小子会说话!

    赵安听的心花怒放,是啊,甭管什么刀只要上了战场哪有不残的道理,刀若不残便说明这刀根本不曾用,只有残了才能证明持刀人的勇武。

    而这恰恰才是老太爷最看重的。

    准确说,老太爷看重的是持刀人,而不是刀。

    况遏必隆刀的体现的是皇权威力,跟刀本身是否无坚不摧根本没有关系。

    如实上报遏必隆刀战损成残品,不仅不会被老太爷处罚,反而会加深老太爷对持刀人的印象。

    遥远的东南,一颗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谁?

    包衣者,有禄也。

    “此次围剿白莲大捷,庆侍卫当记首功!”

    投桃报李,战后有功人员升赏保荐名单都出自赵安这个“总指挥”笔下,给庆遥这个御前侍卫添上几笔英勇事迹所费不过些许笔墨,然而这些许笔墨却能让庆遥等人回京后在老太爷面前对“活着的遏必隆”大书特书,怎么算都是赵安占大便宜。

    老太爷要是一高兴把残刀就此赐给“活着的遏必隆”永远佩带,不比总督手中的王命旗牌还拉风。

    给根双眼花翎都不换!

    凭着这刀,别说朱珪这个巡抚了,就是两江总督赵安也不鸟他。

    所以,刀的问题,从来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只会是人。

    那边宿州方面接到赵安命令,游击周库不敢怠慢,赶紧将城中拼凑的两百多头骡马连同城外缴获的四百多头一块送了过来。

    骡子占多数,足有四百多头,其余都是拉车的驽马,能称为战马的只有二十多匹。

    赵安不会骑马,便将战马让给会骑的人,自个同大多数人一样骑了头骡子。

    尽管队伍看着非常“土八路”,却让队伍瞬间实现了高速机动化。

    “追!”

    翻身上了骡子,赵安二话不说下令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是他非要对反清的这帮白莲教徒斩尽杀绝,而是必须把白莲教的势力逐出安徽,因为安徽这地方他要了!

    白莲教的势力得往湖北发展,这样三年后湖北才能爆发那场规模比现在大上无数倍的起义。

    三年时间,也能让白莲教的骨干吸收这次仓促起事的教训,不致再起事时毫无章法,至少神兵们能练出一大批来。

    截止目前,赵安都没有发布通缉三阳教主刘之协的通缉令,原因就是想让这位刘教主有时间逃离安徽。

    而此时追击往北方溃逃的白莲教徒跟痛打落水狗没有任何区别,到手的军功营兵们哪个不争着要,就是漕帮弟兄们的心气也是出奇的高涨。

    少君威风,不就是他们漕帮威风么!

    骡马组成的机动队伍立时如风般向着北方卷去。

    尽管险些从骡子坠下,但“半骑兵”的亲身体验让赵安也是大开眼界,也才明白为何几十年后同样以骡马为代步工具的捻军能够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还能同清廷打上几年。

    因为速度!

    只要速度比对手快,既能打对手个措手不及,提前在对手必经之地设伏,更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