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可造之材! (第1/3页)
因为下面官员不敢给自己送礼,就动用特别手段去查人家,看上去赵安有点蛮不讲理。
实则,就是蛮不讲理。
或者说,赵大人要借题发挥,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辩明“谁跟我好,谁跟我不好”的机会。
“政治”层面上,利用这个机会清除朱系人马以及其它有可能存在的反对声音是有必要的,不然赵安的一些政策就会遭到下面的变相抵制,阳奉阴违。
白莲大起义嘉庆元年爆发,这意味赵安只有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不能把安徽打造成铁桶一只,后面很多事就无法顺势展开。
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一省,乃至治理一所学校,关键都是把人治好。
听话的予以提拔,不听话的滚蛋,确保自己的意愿能被贯彻执行,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所遇知遇,所谓君臣齐心,所谓将相和,所谓班子融洽,本质上都是不听话的滚蛋,听话的留下。
在不确定谁会跟自己走,谁不会跟自己走的情况下,在全省启动声势浩大的反贪行动是最有效的手段,毕竟安徽这场大灾下来,灾民吃了天大苦,当官的未必。
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前番死于遏必隆刀下的凤阳知府李源就目前掌握的线索,其贪赃所得就不低于十五万两,之前在凤阳已经安排专人去李源老家泰州追赃。
安徽八府、五直隶州、五十一县也不用全查,查个三分之一,光查抄家产这块估计都能给赵安带来上百万两收入。
除去必须上交给老太爷的部分外,起码能落个三四十万两进兜,如此既确保青天人设不崩塌,还得落个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全省官员挨个查一遍的话,弄不好能查出安徽一年的赋税收入出来。
安徽作为不富裕省份,每年的地丁银只有一百九十万两,加上漕粮、盐税、杂税,关税等收入,拢共一年也就四百万两左右。
四百万两摊在安徽这帮官员身上,不多。
总之,整顿官场既能为赵安提供大量贪污款,也能让他顺势安插自己人,还能搏得朝廷和民间的赞美,使他的青天形象更加贴切。
两天后,座落于江北的安徽权力中心安庆城赫然在望。
安庆这座城市康熙六年才成为安徽巡抚驻地,不过当时的安徽布政使衙门却在江宁,直到三十一年前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才搬到安庆,从此结束安徽长达百年巡抚在安庆,布政在江宁的局面。
除巡抚、布政衙门外,安徽另两个省级机构按察使司衙门和学政衙门也都在安庆城中,这使得安庆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走在了整个安徽省的前沿,真正的徽省老大哥。
赵安前世的徽省老大哥合肥此时叫庐州,经济发展为中游水平,还赶不上徽省另一经济大府徽州呢。
之前巡抚行辕的工作人员已将署理巡抚何日抵达安庆的文件发出,清朝官场礼仪森严,对新任布政使(署理巡抚)的迎接有明确的不成文规定,就是所有在省城的、品级低于布政使的官员都必须到场迎接。
按照这个不成文规定,此时于安庆城门列队欢迎的官员便当以四巨头之一的臬台、学台为首,此外安庆知府及城中盐法道员、大小衙门属官一律到场,加上欢迎“群众”,少说也得上千人。
然而此时安庆北门前欢迎新任藩台署理巡抚事赵大人的队伍却是无比冷清,既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百官齐聚,只有寥寥上百人等候在那里。
这与赵安身后这支随员标兵多达两三千人的队伍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巡抚行辕工作人员已经私下嘀咕起来。
一个工房的吏员低声询问边上负责文件通知的礼房人员:“怎么回事,臬司和学政衙门没收到文书?”
那礼房人员低声道:“没收到文书怎么安庆府知道大人今日抵达?”
工房吏员不由疑惑:“那为何臬司和学政没人来的?这不合规矩啊,赵大人可是署理巡抚事的布政使,那二位不当如此轻慢的。”
“谁知道呢。”
礼房工作人员摇了摇头,“算了,神仙打架,咱们这些鱼虾就别操心思了。”
闻言,工房吏员沉默不语。
赵安这边其实不知道迎接布政使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