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不打秋风赵大人 (第2/3页)
都懂的样子。
把个织造局的陈管事弄的无比紧张,要不是宋知府不断朝他使眼色,恐怕就连介绍都给忘了。
就这么赵安一边看,陈管事一边介绍,不知不觉就逛遍了整个织造局工场。
在最后“车间”,赵安的步子突然放慢,带着平易近人的笑容来到一位看起来长得不错的年轻女工身旁停下脚步,一幅大领导关怀的样子,笑呵呵道:“姑娘,你一天能织多少布啊?一天又要做几个时辰活啊,累不累啊?”
“……”
年轻女工虽然之前被带班的嘱咐过今儿有大人物要来,可却没想到这大人物竟会问她话,紧张的手一抖,手中梭子差点掉地上。
见状,宋知府赶紧上前对那女工笑道:“这位是省里的赵大人,你不要害怕,也不要紧张,赵大人问你什么,你如实说就是。”
“小怜,大人问你呢,说啊。”
陈管事急的朝女工连打眼色。
小怜这才低头回答:“回…回大人话,托…托皇上洪福,大人关怀,民女一天能…能织一丈有余,活计也不累,一天只织五六个时辰,轻松着。”
唔?
赵安微微点头,知道这织造局的女工之前肯定都拿到标准答案了。
也不介意。
一天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搁后世都平常,况这年头呢。
打了眼连头也不敢抬的女工,又关切地问道:“那你们吃饭怎么解决?局里可管你们饭?能吃饱么?”
“管…管的,大人,局里有饭堂,一日两餐,能吃饱。”
小怜的声音稍微稳了些,但看得出仍很紧张,捏着衣角的白嫩细手无处安放的样子。
赵安笑了笑:“那你们一个月能拿多少工钱,这工钱能按时足数拿到?局里有没有克扣你们的工钱?你大胆说,不要怕,有本官给你做主呢。”
“回大人话,民女一个月能拿七百文,工钱都能按时发放,从未克扣过。”
小怜这次回答利索了不少。
按官价一两银子千文汇算的话,七百文折合银子就是七钱,一年就是八两多工资。
有些地区“汇率”不同,但大体一两银子最少也能兑换八百多铜钱。
这个工资对比农民一年三四两的收入肯定是高的,两口子都做活的话,一家温饱不成问题。
这也是为何工业能大量吸收农民的原因所在。
女工说的是否实话其实并不重要,赵安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点情况,岁微笑点头对那陈管事道:“你这主事的也算管理有方,织造局打理的不错。”
陈管事闻言连忙躬身道:“全赖皇上恩德,大人教导有方!”
典型的官话。
赵安一个刚上任的藩台,什么时候教导过你的。
随手从旁边拿起一匹刚织好的云锦,赵安抬手细细摸了摸质地,不禁赞叹道:“这锦缎质地确实是上乘,可见你们是用了心的。”
陈管事刚想谦虚两句,却听赵安话锋一转:“不过嘛…”抬手指了指锦缎上的传统祥云纹样,“这花色图案本官在别地也看过不少同样的,我说你们织造局不能总抱着以前传下来的花样不放,要多派人出去走走,看看苏杭最新时兴什么,大户人家喜欢什么花样,回来可以参考参考嘛!
切记,要走出去,引进来,搞活市场,引领风潮,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这样下去咱们安庆的锦缎就始终争不过人家苏杭。”
“走出去?引进来?”
陈管事听得一头雾水,这花样还能随便改?
但他哪敢反驳,只能连连点头哈腰道:“大人教训的是!卑职一定谨记大人教诲,让他们多学学人家的,多多…对,创新,多多创新!”
看着陈管事那懵懂的样子,赵安心里觉得好笑,面上依旧一副语重心长的表情:“织造局是咱们安庆纺业龙头,既是龙头就要起到带头作用,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想着带动上下游的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
这个词如同天书,听的宋知府等人一头雾水。
“好比说这织锦需要上好的生丝吧?那安庆周边可否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