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7.沸水之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67.沸水之功 (第2/3页)

发,至今也才将将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百姓用柴用竹,都是要时常翻晒使用的。

    这煤饼,果真有这么好吗?

    姬衡昨日已看周巨试过碎煤块与木炭的对比,此刻对着怪模怪样的【蜂窝煤】就道:“此煤饼塑形如此,军需转运中恐怕颇多碎块。”

    “秦卿,为何要有此形状?”

    便是掺了黄土,仍旧团成块状也照样能用啊。

    秦时自然不会只带这个来给姬衡献宝,军需什么的,随便煤怎样用,煤粉煤块煤饼都行。

    之所以做出这种形状——

    “为了更节省,也为了更方便。”

    她令人提来一个小小的陶土小煤炉。

    在后世许多人的记忆中,尤其是农村家庭,一直到2000年前后都仍有许多人在用煤炉。

    这小小的炉子占地面积很小,三条支撑腿撑着一个圆柱体,底部有一处风门。

    风门延伸到炉体内部,上方放置垫片,然后将蜂窝煤堆迭三块。

    不管是炖汤,还是上头放置水壶,都格外便捷。

    若真的想大火炒菜,只需将风门打开,更换新煤,稍待片刻自然有腾腾焰火。

    若嫌点燃麻烦,夜间入睡时,只需将风门小小留出一个孔洞来,一两块残煤就能坚持到第2天早上。

    此刻她一一将用法展示,平民甚至不必用火钳,只两根长竹筷也能操纵。

    而此物除了冬日取暖,还有一个微不足道却又格外重要的好处——

    “因为维持它的火焰成本非常低,所以稍有余暇的百姓很可能就会在上头放置水壶。”

    “10个人中,总能有一二人能等到水烧开了再饮用。”

    如今上层贵族已有喝热水的习惯,《论语》言:见不善如探汤。

    《孟子》说:冬日则饮汤。

    但仅限于上层贵族。

    平民百姓连煮饭的柴火尚且不够,又哪里有资格、有余暇去烧热水再喝呢?

    姬衡略皱起眉头。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秦卿仁善,因而格外怜惜下民罢了。

    而燕瑛却不知该如何说起。

    行军路途,遇水源则饮,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