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1.巴氏推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11.巴氏推广 (第1/3页)

    此时的墨家,并不是一味做手工发明创造的。

    相反,他们的成员成分复杂,士农工商都有参与。原本就像法家与儒家一样,只有用或不用。

    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墨家信奉选举禅让之制且大肆推行,无疑是动摇各国君主家天下的统治。

    另,墨家内部推行的【墨者戒律】,甚至比秦律还要严格,失期3日即斩!且只尊墨家戒律!

    如此对抗君主统治的行为,哪怕墨家工匠佼佼,有诺必守,最终也仍旧被排斥在七国之外。

    就像如今岷县之地的陶匠一般。

    他们只算是墨家的外部成员,略微学了些手艺,成家立业后渐渐四散各处,拖儿带女,便再顾不得一边服从秦律,一边还要尊奉墨家……

    如此,便都渐渐安定下来。

    此刻接到这样大的生意,定金丰厚到根本不怕对方反悔,三人便齐齐联络,驻扎在河畔淘泥处开窑,三日后,必有不少于500只陶炉!

    但巴夫人心中,这可远远不够。

    抛开岷县军户不算,这里的民户也相当之多,只不过她的煤炭虽在路上,但因沿途又分散各地,此处乃是终点,因而也并不算太多。

    至今只能寄希望于推广顺利,天寒后订单多多。

    否则,他们当真要用族中积蓄来填补,以慰王后之心了。

    倒是同行的族人也裹了厚厚的衣裳,首先便道:“此处当真苦寒!”

    咸阳城才刚散去暑热,秋凉正宜人。此处居然都需要厚厚穿裹了。

    侍从们提着简单的铁皮炉放在厅内,但因轻车简从,显然不够,因而又生了一盆红彤彤的煤。

    如此,这才叫众人觉得舒适些。

    至于王后千万交代的不可紧闭门窗,以免火毒……

    巴夫人都不必抬头,都能感知到门缝床缝处吹来的丝丝凉风。

    她叹口气:王后能在意这个,当真是与大王截然不同的秉性。

    因而又吩咐道:“三日后的讲课,务必告知众人须得留足通风口。”

    “此地穷苦人家甚至愿意挖洞而住,洞内若塞得紧了,那可是要命的。”

    以往冬日没有这什么蜂窝煤,便是烧炭烧柴,也常有睡死过去的。

    大家因而纷纷应喏。

    族人又问:“王后不是说务必要让边军用上这煤炭吗?怎么不先去军营求见燕将军?”

    巴夫人喝了后热茶,总觉得没有王后宫中那热腾腾的红糖奶茶香甜,此刻就摇头道:

    “怎么去?”

    军营重地,他们持王后手书来见,贸然送上数千斤的蜂窝煤——事情不是这么办的。

    “一来,这位燕太尉之子并不是咸阳宫中官大夫,反而很注重行动。我等就算持王后手书亲见,但后续煤炭还未就位,白说一场,这份礼便送不到心坎上。”

    “二来,边军中多有人于此地成家立业,我们先于家中推广,待百姓得了好处之后,再献入军中。如此消息内外传达,上下皆知,方显出王后恩德来。”

    同样一份礼,怎样送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这可是他们商人家族最要讲究的事。

    族人明白了:“我这就去探问,后续辎重还有多久才能抵达。”

    ……

    自古以来,不管交通发不发达,乡间消息的传闻通常都是这里头最快的。

    再加上听课还送粟米一碗,这陶土大碗堆得冒冒尖尖的,被大家这么一比划,不管哪家哪户,都觉得心动。

    便是当地富户,听说是持王后令前来宣讲,用不用得上都也要前去一探究竟。

    如此,三日后,当巴夫人随意选了一处驿亭前去探看情况,却见这不大的驿亭厅堂当中,竟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人。

    或站或倚,或直接垫了草团席地而坐的。

    还有些明显有身份的人,在楼上听着……

    驿亭四周,用来挡风遮寒的苇席早已卷卷垂落,虽不能密封,但却已经能遮挡四处呼啸的寒风了。

    而在正中央处,族人面前放着好大两石黄澄澄的粟米,另有一只陶土大海碗堆了冒尖的粟米,又放在粟米之上,叫人一眼便看到了。

    而他面前,则分散摆着3只陶土炉。

    三只脚支撑着小巧玲珑的陶炉,底下风门大开,空气流通之下,三块蜂窝煤火势健旺,只略一走近,便能看到底下红彤彤的火来。

    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