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数据采集员 (第1/3页)
而小昭也没有掉链子,不仅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制作,并且对每个流程和细节都很熟悉,无论是苏焕问什么问题都能接住。
这样优秀的年轻人,他也愿意多给一点机会。
根据小昭的讲解,苏焕很快就对马教授等人搭建的信息中枢有了全面的掌握。
他们用5250块25t硬盘,凑了70个硬盘柜,搭建了一个100pb的数据库,但问题来了。
不算那些显示器无人机什么的,光这一个数据库,每天消耗的电量在5000kwh开外,堪比一个小型工厂,而他们脚下的两节氢能列车,总额度不过440kwh。
想要全功率的开启这东西,只有一个办法,列车长什么也不干,全天候蹲在这里当充电宝。
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马教授他们研究了一下,将数据库分成大小区,然后轮流启用,由其中一个觉醒了供能者的学生负责供电,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转。
而且武装列车现在也用不到100pb的存储量,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想办法。
之后的信息中枢搭建就全部围绕这个数据库进行,也就是刚刚苏焕看到的11号车厢。
不过信息中枢现在能实现的功能并不多,软件硬件都在搭建中,只是通过重新搭建电路弄了一个内部通讯,然后在车内外加装了一些监控。
比如之前梁宽察觉车头有异响,但却没时间查看,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加装的摄像头进行简单查看。
还有万杏冰箱里监视基因药剂数量的,查看厢桥连接状态的,储物车厢二层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警戒措施,比如全车玻璃状态监察,如果有玻璃忽然破损,这边立刻能收到警告等等。
看着小昭不停地切换摄像头,苏焕心里愈发满意。
虽然很多东西在末日前不过是小儿科,但对于白手起家的他来说可谓是重大突破。
这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急是急不出来的。
如果没有马教授他们,就算把苏焕逼死,他也搭建不出数据库,改装不了无人机,就连筹划了很久的全车监控也是他们到了才顺利推行。
虽然现在功能还很单一,但有了这个基础,后面可以慢慢升级。
总归是能看见希望的。
检查完进度,苏焕并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目前成果可以,我很满意。”
周围忙碌的学生这一刻同时松了一口气,就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一旁的马教授虽然没那么紧张,但是闻言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我还有一件事交代给你们,就是做一个铁轨探测器,车头那个无人机就很不错,提前两三百米发现问题即可。”
苏焕紧接着说道。
小昭神色一肃,立刻拿平板记录下需求,然后问道,“这个探测器除了探测路障、断轨之外还有别的要求吗?是否需要针对道路两侧的建筑、车辆以及山体等进行详细监测?”
苏焕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个举一反三能力很好,怪不得马教授愿意给这小子一个机会。
“你刚才说的可以适当加入,但我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只有一个。”苏焕伸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