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三天1000万!CEO候选人!老马:非得挑这个节骨眼? (第2/3页)
算机科班出身,八十年代的软件工程师。
后来从国企离职,陆续做过服装、家电生意,并开过房地产中介和自助火锅店。
这一点,跟周弘毅很像,只不过老周一开始就找对了路子,凭借3721这款流氓软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侯毅从二十岁折腾到三十五岁,最后进了光明旗下的“可的便利店”项目,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一干就是十年,积攒了丰厚的业内人脉和资源。
四年前跳槽去了亰东,担任首席物流规划师,一手主导了亚洲一号的物流中心建设。
从他略显富态的体型上就不难看出,侯毅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三十年,绝对没白混。
他穿着白衬衫、红领带、宝蓝色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头顶上一半都是白头发,留着短寸发型。
陈延森接过方案,随手翻看起来。
尽管在十几年后,外界对侯毅的评价并不高。
原因也很简单,盒马在他的带领下,9年内尝试过12种业态模式,基本把市场上的超市模式都抄了一遍,结果却迟迟无法盈利。
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
侯毅没能成功,自然就被划入了‘垃圾堆’里。
但陈延森不这么看,盒马背后的实控人是阿里,是马立云,战略定位若出了错,可不能让侯毅一个人背锅。
而成本失控、供应链存在短板等问题,也有可能是阿里管理层屡次更改发展路线造成的。
当然,陈延森压根不关心这些真实情况,他只在意2013年的侯毅,在采购和成本控制方面能否达到他的用人要求。
至于对方的实力如何,他会自己判断。
“轻资产模式:社区生鲜便利店
门店模型:面积80-120㎡,覆盖500米半径社区,主打生鲜、预制菜、日用品;
供应链:与本地农场直签,采用“夜间配送、晨间上架”模式,把损耗率降至5%以下;复用云速快递的仓配体系、快跑买菜的供应链,降低冷链和采销成本……”
陈延森瞥了一眼,这应该是侯毅套用可的便利店的运作模式,聚焦社区高频消费场景,规避大卖场重资产风险。
很明显,侯毅是个极为谨慎的人,他对坪效数据十分敏感,也清楚该怎么赚钱。
趁着陈延森看资料的空隙,侯毅也在打量陈延森。
在电商三巨头中,陈延森年龄最小,身家与国内影响力却最为雄厚。
若论财富、业务生态,或是对移动终端的掌控力,他都是三人中最强的。
跟着这种老板混,才有机会站在行业的金字塔尖上。
陈延森继续往下看。
“会员制精选超市,对标Costco,定位中高端群体。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超市,全品类覆盖,走精简路线,以形象店为主……”
侯毅的思路是,优先推出轻资产、低风险且能快速验证的社区生鲜便利店;其次是会员制精选超市;最后才是重资产、高投资、回本周期漫长的大型综合超市。
这三种超市类型,既可以两者结合,也可以三者融合,一并推向市场。
但得注意比例、坪效等关键因素。
“关于超市生鲜高损耗的问题,我想听听侯先生的看法。”
陈延森放下文件,看着侯毅询问道。
“在可的便利店时,我曾经做过类似的优化动作,采用‘数据驱动订货’的方式将损耗降到了12%,行业平均水平是20%,具体依靠三点:
第一,动态定价,下午4点后,叶菜自动7折;晚上8点后,熟食区5折清仓,通过后台实时调价;
第二,商品流转周期模式,利用门店的销售数据,进行需求预测,从源头降低损耗;
第三,设立降耗奖金机制,损耗率低于15%的门店,所有员工享受额外的分红奖励。”
侯毅不假思索,侃侃而谈道。
他在社区便利店行业深耕了整整十年,经验相当丰富。
单说控制损耗这一件事,他就能从供应链、员工管理、数据协同等多个角度,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
“给你一家5000平米的门店,位置在软件园附近,周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