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纳森和萨斯肯喜欢这个院子 (第2/3页)
两个康麦因收了差不多有三千亩的麦子,算下来有两万多块钱。去掉成本还有近两万。”李建国说道:
“今年是知道的人不多,好些麦子都割掉了,看到我们收的麦子后,说后悔了,明年再找我们。
照这样的算的话,明年至少能收五千亩地。”
两台康麦因李龙付了一万美元。官方牌价算的话不到四万块钱,黑市价算的话也就是六七万。
两年就差不多能收回成本,剩下纯赚。
“唉,有些人还在问,问这康麦因能不能收油葵,我说不能,只能收麦子。你说啥时候能把油葵、麦子和苞米一起收的多好。”
李龙笑着说道:
“会有的,不过要等几年。”
李建国没多说话。不管怎么说,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原来想像都想像不来的了,非常好了。
李建国的意思是要把那两万块钱都给李龙,李龙没要,只拿了一万。毕竟李俊峰还要分钱,再加上还有油钱什么的。
他和大哥两个,无论是大马力拖拉机还是康麦因,赚钱都是平分。反正他也不出力,收回成本后拿分红就是了。
这四台机子怎么也能用个十几年,是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康麦因虽然停工,保养之后就放起来了,大马力拖拉机却一直在犁着地。麦地收了之后都要犁掉,有些人愿意让陈前进犁地,有些人则是希望李建国给犁,毕竟担心生瓜蛋子犁不好。
陈前进也不挑,队里犁不了就去隔壁队,或者更远的地方。
大马力拖拉机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全乡仅有的两台,甚至于如果不算兵团的话,全县也仅有两台。
也就是玛县电视台现在没新闻,不然妥妥的上电视的。
不过虽然没上电视,但上了州日报——姜至瑜在夏收的时候经常往这边跑,不光采访了李建国他们,还拍了几张照片。
李龙觉得她是打算把农业机械化搞成年度系列的东西,不然怎么紧抓着自己这边不放呢。
李俊贤的收割机今年也割了差不多两千亩地的麦子,赚的虽然不算多,但也不少了。
主要是现在收割机的数量多了起来,许多人家自己有,就不用别人的了。他这还是把四队、三队加上梁东楼他们队的麦子割了才有的。
梁文玉的收割机没动,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了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上面——麦子收了之后就要犁地,李家这台拖拉机拉到他们队算是新机子,许多人愿意用。
相比较割麦子,犁地赚的钱更多一些,所以陈前进开大马力拖拉机就主动积极得很,到现在为止,已经犁了差不多有四千亩地了。
依然在继续。
后面李建国估计在八月份主要的工作也是在犁地。
虽然大马力拖拉机成本高,这些犁出来的费用距离收回成本还差得远,但想想秋天要犁的地更多,还要播麦子,所以他们也挺有信心的。
李龙没管那么多,只是关注一下车况,毕竟这玩意儿普通人可修不了。
好在他记得石城拖拉机厂曾经进口过大马力拖拉机,真要出啥问题,可以拉到那边去修,或者请那边的技术人员过来。
想必他们也非常愿意接触一下不同型号的大马力拖拉机吧,毕竟石城拖拉机厂也不可能就甘心只生产出售小马力小四轮拖拉机。
北疆的机械厂,谁能没有一个大马力拖拉机的梦呢?
明明昊昊这些天在外面跟着李强逮鱼,已经晒成了黑炭头一样。玛县和其他天山北坡的城市一样,阳光里紫外线非常强,晒黑是非常容易的,想要白过来就难。
不过两个孩子皮实得很,天天在大太阳下面跑也没晒脱了皮,反倒感觉精神不少。
李龙也就没多管,有李娟李强带着,倒是真不用多操心。
四队这边没啥变化,李龙就去小海子看了看。
洪水退下去之后,他暂时还没发现有螃蟹,也不知道是被洪水吓住了还是被冲跑掉了,所以打算再过段时间来看。
李龙开车去到清水河,看孟海他们工地上的情况。
和先前看的草原不一样,现在的棚圈选址所在地,二三十个棚圈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不光有棚圈,还有简易的房间。
孟海的大嗓门在卡车和铲车轰鸣声中格外的清晰,不过李龙能听出来,他嗓子应该是喊劈叉之后又恢复了一些,已经变得沙哑了,再这样下去,估计等这个工程结束,老孟的嗓子就彻底变声了。
“嘿,李龙同志你过来了?”孟海很快就发现了李龙的汽车,他大步走过来和李龙打个招呼,“手上脏,就不握手了。”
“干得怎么样?”李龙指了指那些棚圈问道,“都合格的?”
“合格,盖好的全都合格。我们这边盖好一座,乡里和畜牧局那边就派人过来验收一座,没那么多杂事,挺好的。”
孟海的兴致很高,指着前面还在盖的说道:
“现在我们已经提前了差不多十天的工期,这样下去,八月中旬就能全部盖完。对了,畜牧局给我们拨了一半的材料款,至少我们不需要垫太多的钱了,你也知道,说实话我们没多少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