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李家种棉花的成功,大家想复制 (第2/3页)
的时候,张厂长扭头看了那几台车一眼,问道:
“李龙同志,这些车……都是怎么卖的?”
“伏尔加是十万元每台,拉达是六万元每台,嘎斯六九车是三万五千元每台。别看他们说是二手车。但那是从几百台里挑出来的,车况绝对没问题。”李龙说道。
“这么贵啊……”张厂长嘴里这么说着,但却还频频回头看着。
他作为厂长,目前还只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说实话,真是有点掉面子。
不过现在厂子里情况好转了一些,如果后面能够和李龙把关系拉好,生产持续向好,说不定明年或者后年,厂子里就能买台车?
当然想法是好的,还要看后续的生产任务。
其实张厂长也有自己的计划,就算李龙现在不购买他们的库存,他们也打算转型为团场的职工生产一批类似劳保制服的皮衣。
只不过因为款式问题还没定型,所以这个计划还没实施。
现在李龙的订单相当于把他们的舒适期延长了一些,可以让他们有更长的时间去调研职工们希望要什么样的款式。
其实这时候皮夹克只要价钱不很贵,样式不是特别老,年轻人还是很愿意卖的。
农村的结婚办酒席大都是在秋冬,这时候农闲。秋冬的时候穿皮夹克是最合适的,特别是皮夹克有毛领子,那就更拉风了。
这毛领子流行了好多年,到三四十年后还有不少人喜欢。
真的保暖啊。
如果李龙知道的话,他肯定会给张厂长说一句,根本就不用搞什么款式,直接把部队里飞行员或者坦克车长的皮衣改一改,改简单一点儿,定型就行了。
这时候军装仍然是很流行的,能穿一件飞行员或者坦克车长样式的皮夹克,立刻就会在聚会里成为中心人物——要知道,陆军的也就罢了,现在仿制的太多,飞行员、坦克车长服装,那几乎是宝一样的存在。
当然,只是说一说。
吃过饭,张厂长带着车匆匆回去,他要立刻组织生产。吃饭的时候他还问李龙如果十月底他生产的皮大衣多了怎么办?
李龙说只要合格,他照收不误。
张厂长这就放心了。
张厂长离开之后,李龙这边的生活就变得规律起来。
今年的八月十五二哥李安国一家和姐姐李霞一家都是开着车回来的,这让李家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当天虽然还在拾棉花,但李家自己人都在过节。在地里拾棉花的零工也每个人得到了两块月饼和两个苹果。
零工们开心极了,对他们来说这可是额外的收获,毕竟现在在门市部里,这样一个五仁月饼卖一块钱一块呢。
李家的棉花头茬和二茬拾完之后,综合的亩平均产量在一百七十多不到一百八十公斤,已经算是高产了。
主要还是管理的好。二茬花拾完才是十月上旬,三茬花还能拾一些,最后再把没有开的棉花桃子捋回去,冬天慢慢剥。
三茬花就不用雇人了,没有那个必要,主要是根本拾不上货,一亩地十公斤都拾不了,零工要么要价高,要么根本不来。
所以就李家自己人慢慢拾。
拾完棉花,还要打杆子。打杆子的机器李龙也已经和农机厂那边约好了,这玩意儿说实话相当简单,就是小四轮拖拉机后面传动轴带动打杆机的叶片——打杆机是个方框,底下是轮子,里面有像风扇一样的四个刀片。
拖拉机开动的时候,刀片快速转动,将棉花杆子打断,后面有人跟着把杆子叉起来用车拉走。
这玩意儿太硬,不像麦茬能在地里沤烂。棉花杆子被翻到地里,哪怕沤上一年,还是硬的。
所以必须打断拉走。
只是现在李龙还搞不出来回收薄膜的机子来,不然能早一点把地里的薄膜清出去,这玩意儿短期看不到危害,长期的危害还是挺严重的。
十月中旬,李龙开着嘎斯车到了东面新开的那两百八十亩地跟前,看着李俊海等人正在打梗子准备浇水。
地不平,浇水的时候就要打梗子,主要是阻止水一下子全都流到低处,有些高处浇不到。
李俊海他们在这里已经习惯了干各种农活。本身都是农民,这一点适应性还是很强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干北疆的农活,而且这一年下来,很得心应手。
甚至于他们觉得,如果回去种地的话,他们已经不习惯了。
毕竟老家那地,浇水?半个小时能浇三家人的地。
在这里,半个小时?恐怕一块地的三分之一都浇不透!
而且浇水的时候还时不时有点小惊喜,就比如今天,李俊贤被长虫给碰了一下胶靴子,逮着一个刺猬,还用芨芨草穿了三条大鲫鱼。
理论上讲,这鲫鱼是自家的——水是从小海子里下来的,那地方是李龙承包的,所以这鱼算是自家的,没毛病。
李龙开着车看着他们浇水,看着水从水渠里出来奔腾着到地里,带着那些盐碱然后流走,流入排碱沟。
水是从小海子里放出来的,小海子是李龙承包的,理论上讲,李家不用出水费。
甚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