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亡国之君没骨气 (第2/3页)
得不涉及到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
明朝是官方朝廷,就算是皇帝和朝廷再没钱,最多最多,也就只能加收征税,或者向百官皇亲贵族们求着让他们捐钱。
征税会被百姓骂,天下更乱了。
让百官绢,那不是要他们的命?
可这些都是正当的手段,是正当的手段,百姓们就可以抵抗不交税,同时还要骂皇帝。
官员们也都哭穷,说自己两袖清风没有钱。
诸如那国丈一般,捐也只捐一点点。
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
因为皇帝他不能够像那些叛军一样,去强行问别人要,不能强行去收。
那些叛军可不管这么多,他们的钱来源可不是正途。
他们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
一路上,攻破一座城池,就能从城池里那些个富人、乡绅、士族、甚至普通百姓的家中搜刮无数的钱财。
然后用作他们军队的开销,可皇帝这边要用正当的方式,却很难把钱弄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
皇帝这边要站在道德仁义的角度,那弄不到钱。要征税、募捐,你都会骂朝廷。
叛军这边不讲规矩,胡作非为,拿了你的钱还杀了你,你能如何?留你一条命你还得跪着说谢谢!
所以,叛军越发的富有,军队就越来越强。
可京城里的这些达官显贵们文武百官们,就没有想过有句话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们之所以能够做文武百官,之所以能够当上皇亲国戚,之所以能够贪污受贿富甲一方,那是因为大明还在。
可如今大明要亡了,他们如果上下一心,拿出他们贪污的一半出来,那也绝对够大明养更多的军队解决问题。
可他们偏偏不愿意,手中握着几十万两银子,却只拿出几千两上万两。
对于当时的大明国库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而结局也不出意外,大明亡了。
崇祯皇帝自杀了。
死前喊着文官都该杀。
而也如他所愿,李自成的军队打入京城之后,杀了很多官,也杀了很多皇亲国戚。
那些官员们还在想着,他们是否可以像曾经隋唐以前的世家大族一样。
想着王朝更替,他们这些世家贵族们,大不了跟着新的朝代继续混日子,依旧是贵族,依旧是世家,依旧是官员集团。
可李自成就不跟他讲这些呀,就问他们要钱。
不给钱那就是死。
那位国丈爷,就算自己的女婿皇帝没了,可自己还是坐拥几十万两银子。
当李自成将他绑了,把他一家都杀了,还狠狠的打他,让他把所有家产全部吐出来那一刻,他应该是后悔了。
最终还是落了个死了的下场。
这就是典型的拎不清。
但凡是他当初多捐些银子,帮助当时的崇祯和军队度过当时的困境,也不至于让自己的女婿丢了皇位,失去了自己的国丈的身份。
现在好了,什么都没了。
而那些个文武官人们,大多也都是如此,皇亲国戚们也就不用说了,下场基本差不多。
这是当时京城里皇亲国戚,和文武官员们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