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以名制名 (第2/3页)
“啊?啊!哦……是,我看到了。可刘都尉只带这么点兵……怕是……”
崔琰总算回过神来,观察着城外。
刘备已经领军来到东武城外,只与围城的黄巾隔了几百步。
黄巾也分出了一支部队迎了过去。
刘备兵力看起来确实很少,来东武城只带了两千人,一千战兵,一千辅兵,和漫无边际的黄巾比起来,只是远处小小的一块。
辅兵全都推着板车或者赶着马车,但那些车上看起来没装什么东西。
多带板车是正常的,打仗很多时候都用得上,比如眼下,刘备就用板车快速组建出了车阵,随后停驻在了黄巾大部队侧面。
“族兄,咱们要不要出城去接应一下啊,最好能把刘都尉接入城内,否则他恐怕也会被包围。”
崔林又建议道。
“这……谁去接应?你去?”
崔琰转头看着崔林。
崔林咽了口唾沫,摇了摇头:“我怕是冲不出去……”
当然出不去,崔林才十六岁,而且自小习文,连剑都用不利索。
崔琰叹气:“族内向来视武人低贱,无人能做领军之将,以至于让我来领军……可族内这些兵士,哪里能与城下那些悍匪相搏啊?”
确实,崔家目前尚有族兵六百,仆兵三千,城内各家豪族也聚出了数千仆从,合在一起差不多八千人,人数倒是不少。
但族内没人擅长征战……
经学传家的名门毕竟不是靠武力立足的,雅量高才之类的名头才是其传家的门风。
文人雅士怎么能干打仗之类的粗活呢?
再说兵器也不全,甲胄也不多——之前出城袭营的那些奴兵投了黄巾,大多数甲胄已经进了黄巾手里。
而且这些家奴显然有点靠不住,还得盯紧他们,以免奴仆在城内反乱。
奴仆毕竟是奴仆,难保有憎恨主家的……
而城下那些黄巾,排在最前面的全是彪悍猛士,个个脸上都有杀气——城门附近的确实都是经历过连场大战的黄巾力士,数量只有几百,但都是几场大战后活下来的精锐。
“族兄,贼人似乎要撤围了?”
崔林看着城下黄巾的动作:“他们看起来是准备先去围攻刘都尉?我们不出城接应吗?”
“等等……再等等。”
崔琰也看到了部分黄巾解除了包围,其中精壮之士都被调到了刘备那边。
这确实正是出城夹击的大好时机,援军出现后,大多数情况也是和城里内外合击,退敌之后援军才能入城。
可是崔琰犹豫着,没有立刻出城。
他自己现在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腿也不抖了。
但他了解自家族兵的战斗力……出城作战未必是与刘备两面夹击,反倒很可能是再送一波人质给黄巾。
……
白绕领兵去见刘备,其实是为了询问接下来要怎么演……
而刘备也有点迷糊,他也没想到,东武城里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按说,见到援军过来,城里怎么也得出城接应吧?
难不成是自己和白绕演的戏被东武城的人察觉了?
不应该啊,自己当初是在张角墓前吩咐的,除了白绕没人知道啊……
刘备一时间有点迷糊,他不确定东武城内的领军者到底是太厉害了还是太怂了。
但无论如何,这戏总得接着演。
只不过,得换个方式演了。
幸好刘备本来就有个备用方案。
刘备再次打出了所有仪仗,随后来到阵前与黄巾“谈判”。
白绕出来与刘备两人单独在两军之间“谈判”了一番,随后白绕便直接口称“明公”,回了黄巾军中。
不多时,黄巾大部队徐徐而退,退到几里开外。
直到此时,东武城终于有部队出来了。
“某崔琰,感谢刘都尉及时来援,请都尉入城以安民心……”
崔琰在城上看得真切,他看到刘备单人独骑与黄巾贼首谈了一阵,然后黄巾便退了。
刘备居然有这么大名头?
看来传言说刘备在清河东岸安置的那些妇孺全都是黄巾,这事应该是真的……
崔琰现在感觉刘备也是黄巾,但无论如何,总得把刘备迎入城内。
说实话,刘备和白绕演得有点假,毕竟是临时改了计划,而且也没有事先演练的机会。
但刘备现在完全不在乎假不假,他只需要让东武城的人明白这里谁说了算……
“崔季珪?久闻大名……之前我来时正在贼人身后,正是破敌良机,你等为何不出来夹击?”
刘备看着崔琰,面色不善:“误了如此机会,待黄巾卷土重来,还能靠谁来援?”
“彼时琰胆怯,且族兵孱弱,不敢出击。”
崔琰很耿直的说了半句实话,但后半句却意味深长:“刘都尉威名赫赫,单骑退敌,此英雄盖世,想来黄巾必不敢复还……”
“我可没这么大威名……你可知我对那白绕说的是什么?”
刘备摇头笑了笑:“我告诉他,我可以安置他们落户为民,劝他不再做贼。”
“而他愿以性命作保,接受朝廷安置,但他们没粮,需要东武城各家出粮……若是有养活三万人直到秋收之粮,他便自尽献头颅于朝廷,以谢朝廷好生之德。”
“崔季珪,你去与各家分说此事。若是有粮能安置这些人,免了此地兵灾,这单人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