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8章 自力更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8章 自力更生 (第2/3页)



    刘备的任命其实讨论了很久,比招安黑山军要久得多,所以刘备直到八月底才收到诏令。

    招安黑山军的事是刘备建议的,刘备的名字当然也会频繁的出现在朝堂中。

    而之前刘备在冀州收保护费的事儿很多人都知道,虽然刘备没落什么口实,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也正是因为明白,所以没人明着找刘备的麻烦,免得把黑山军招来……

    此外,刘备在甘陵的时候坑了不少豪门,豪族们之前可没少举告刘备。

    比如司徒崔烈、受名士陶丘洪举荐入朝的刘岱刘繇等侍御史、颍川上计郭图,以及和刘备有旧恨的袁术等等……

    招安黑山军是不得不做,但刘备……谁都不希望刘备有太高的职权。

    包括天子在内。

    刘备做甘陵都尉的时候就能收冀州的保护费,若是让刘备节制幽州兵马,那岂不是整个黄河以北都得交保护费?

    若是给了刘备太高的地位,不仅天子不放心,朝堂诸公都不放心——即便是要拉拢,那也得让刘备“不受重用”才好拉拢啊。

    真论起来,把刘备一撸到底才符合崔烈等人的意愿……

    但刘备确实有功,击退鲜卑的功劳是实实在在的。

    再加上刘备明显和张燕关系不错,若是无缘无故撸掉刘备,张燕说不定又得作乱了。

    所以,朝堂上甚至还讨论了刘备的罪名。

    只不过所有罪名都没有实证,张燕已经是大汉的将军了,总不能拿刘备勾结黑山军说事儿……所以找来找去只找到一个罪状——乌桓叛离。

    同一件事,只要说话的方式不一样,这事的性质就不一样。

    比如张举张纯联合丘力居叛乱的事儿,就可以说成:

    刘备驻甘陵时便多行不法,此次持节督乌桓军事,又使得乌桓叛乱。其与张纯不睦,以至张纯起乌桓兵祸乱幽州……幸好有黑山军张燕援救边塞,否则大汉危矣……

    崔烈就是这么说的。

    反倒是大将军掾袁绍给刘备说了几句好话,只不过这好话说得很有技术:“虽说刘备督乌桓后乌桓即叛离,但刘备总算能实心任事,好歹击退了叛贼,至少算功过相抵。如今举、纯等贼首在逃,不妨令刘备诛之……”

    这其实等同于在给刘备定罪……但同时也给了天子一个台阶。

    刘宏其实早就不想一直讨论这事了——足足讨论了两场大朝会和四场小朝会,外加三场私密小会,刘宏是真烦了。

    天子不是什么有耐心的人,便借着袁绍的说法,直接定了个折中的结果。

    既不褒,也不贬,免得再起争执。

    于是刘备被调为了骑都尉。

    就像之前司徒崔烈提议放弃凉州时被傅燮当朝请斩一样——刘宏既没有处置不合国体的崔烈,也没有处置以下犯上的傅燮。

    能搞得天下大乱的皇帝,大多都有同样的毛病……

    而且很多人都和刘备有类似的境遇。

    就比如曾担任皇甫嵩护军的傅燮。

    傅燮是讨伐兖州黄巾时的第一功臣,曾阵斩卜巳、张伯、梁仲宁等渠帅,论功劳是应该封侯的。

    但黄巾主力平定后,皇甫嵩封了车骑将军加县侯特进,而傅燮却没有得到任何功赏。

    因为傅燮也得罪过很多人,但他得罪的不是关东士族党,而是中常侍赵忠等阉党。

    傅燮的任命也在朝中议论了很久,也是士族与宦官不断争论,最后妥协了个安定都尉——只是从车骑将军护军改任安定都尉,和刘备一样是平级调动。

    只是,刘备是从地方编制调到中央序列,而傅燮是从中央军序列调到了地方。

    之后傅燮称病离职……其实就是撂挑子不干回老家了。

    但辞官后,便立刻又被征调入朝担任议郎,还是调回了雒阳,但兵权没了。

    这朝廷向来如此,不是斗争就是妥协。

    毕竟当今天子就这个德行,他若真是个明君,这天下也不至于烂成这样……

    刘备倒是不打算和傅燮一样称病离职,毕竟骑都尉这职务其实也不错,虽说没有具体驻地,但至少不受州郡官员节制,想去哪就可以去哪。

    没有主战权,可以‘提供援助’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