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文和之策 (第2/3页)
阎忠目前的处境就很尴尬。
他确实附逆了,身上又有通缉令。
但他不是叛乱主谋,且一直是韩遂的盟友。
现在叛乱平定了,刘备和董卓是擅自出兵的,本就没搞清算,韩遂算是弃暗投明,当然没人处置阎忠。
如果按照刘备和董卓的军报,韩遂应该是首功,如果韩遂得以论功行赏,那阎忠就能因此消除罪名——阎忠是一直和韩遂一同行动的,也算平定凉州的有功之臣,有任何前罪都可以将功补过了。
原本贾诩还在雒阳奔走——阎忠当初只是说了些逆反的言论,但并没有实际造反,如今又算是平叛有功,这事原本很好解决。
可是,朝廷却偏偏篡改了军报,韩遂的功劳被抹去了……
说实话,这事对于韩遂或刘备而言不算什么。
韩遂虽然没得到功赏,但至少不会被直接视为叛逆,勉强也算洗白了。
反正韩遂是改了名的,朝廷之前通缉的是韩约……韩遂也巴不得朝廷不理他,只要不翻旧账就行。
而刘备也不在乎能否得功赏,他的根基从来就不在官爵上,朝廷本来就给不出实质性的好处。
可阎忠和贾诩这俩倒霉蛋就不一样了。
既然韩遂得不到功劳,那阎忠肯定会被朝廷继续通缉,说不定还会被视为凉州叛乱的主谋——他曾经煽动皇甫嵩,有前科的。
就算朝廷不过问凉州叛乱之事,仅仅是之前煽动皇甫嵩造反的通缉未消,也会影响全族子孙的。
阎忠之前被朝廷一直通缉,是没来得及改名的,现在再想改名换姓肯定也来不及了。
而贾诩眼下已年近不惑,蹉跎半生却又回到原点,大概率还会再受牵连……
贾诩在雒阳得知了凉州军报被篡改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快马赶回了金城,免得受牵连被捕。
阎忠本以为此事已无解。
但贾诩得知阎忠见到了段颎这个本该死于诏狱的人没死,便有了办法。
贾诩可没有羌人那么迷信,他可不认为段颎是死而复生,而是想借段颎的威名重新收服叛乱的羌人。
这既是为了拥兵自重,也是为了将功补过。
如果阎忠能让先零羌重回大汉怀抱,这种大功怎么也不能算是反贼了吧?
就算朝廷再怎么不公,就算得不到任何功劳,至少能让朝廷不敢算旧账,哪怕是用黑山张燕的方式让朝廷承认也行。
这事韩遂其实愿意帮忙,但韩遂刚杀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在羌人眼里是仇人,不太好办。
因此贾诩便来找段颎求助——对段颎而言这事可就相当简单,只需要露个面就行。
可现在段颎身故,没法再次复生,那这事就只能求助于刘备了。
“贾某所求便是此事……若是能慑服先零羌,朝廷必会重新审视凉州之事。朝廷未筹刘将军之功,刘将军也可借此事使朝廷改变决议。”
贾诩其实多少有点误会,他以为刘备是段颎的继承人——刘备送段颎归乡,又敢私自平凉州叛乱,任何人都会这么想的。
但刘备真的和羌人不熟……
“刘某不是段公,没有让羌人听令的本事……而且,文和兄,既然朝廷功报中并未提及刘备,那刘某便是受朝廷之忌,眼下刘某境遇并不比令师稍强。”
刘备也是刚从贾诩这里得到朝廷的情况,他倒是立刻明白天子是在忌惮自己。
“那此事便得改一改……既然无法快速收服羌人,那便该让羌人复乱!”
贾诩看来是早就想明白了的,立刻就有了新谋:“张温不是谎称凉州早已平定吗?那就让凉州不再平定……此事同样可以逆转。”
“文和要挑得羌人反乱?”
刘备有点犹豫:“凉州兵乱已久,本就破败,若大乱又起,凉州之民如何存身?”
贾诩闻言盯着刘备看了许久,随后拱手俯身:“刘将军仁厚有德,贾某佩服!可是,将军可知凉州之民想要的是什么?”
“……愿闻其详。”
刘备也想听听当世智者的看法。
“是公平。”
贾诩叹了口气:“将军,如今天下纷乱,但无论是羌氐还是黄巾,亦或是南方诸蛮之叛,皆因不公而起。”
“黄巾之乱以天地人公为号,此前北宫伯玉之乱也是因官僚不公而起,羌人虽惧段公而去,但其忧患并未解除,早晚都会复乱……”
“既然早晚复乱,不如现在便乱,也好让朝廷看到不公之祸!”
“将军仁厚,又有强军,正可制约羌人,使其乱而不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