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自己审自己 (第3/3页)
,贾诩和赵霖也会传,跟随刘备来平原的那十万民众也会传,这事是藏不住的。
若刘备真的去发配边疆了,在场所有士人从肉体到名声全都保不住啊!
所有人都会认为是平原士人逼走了一个清正的好官,且不论刘备手下的兵马,单单是跟随刘备来平原的那十万民众,也必然会把整个平原县的士人全部生吞了的。
而且最可怕的是,死了都得留个万世恶名……
虽然他们没有攀诬刘备,但有了刘备这一出自己审自己,先把自己是个恪守律法的清正形象定下来,而且给了个高效自发传播的场景……
这样一来,任何人都会觉得这事是平原士族攀诬良善,甚至逼得天子使臣自行流放……
那上到平原王刘硕,下到所有平原士族,多半全都会被视为不服王化有意谋逆……
再随便联想一下平原目前的情况——诸侯王、士族、叛军……这个组合意味着什么?
王芬谋逆案就在眼前,也是同样的组合……而且王芬本人都还在平原监狱里蹲着的。
谁敢让刘备领罪?
“哦?诸位不愿以此结案?不知诸君可还有其他事状诉本使?若是有,请在此公堂一并举告……备之部曲皆奉备命而为,凡部曲之罪,皆罪在备身,备一并领受!”
刘备转过身,又朝平原士族们拱手。
嗯?一并举告……
这玩意还能告么?
告个张郃侵占公宅都搞成这个情况了,要是再提谋逆之类的事,那指不定会搞成什么情况呢……
刘备要是不松口,真要是领了罪,那平原士族全得完蛋,这时候谁还敢告?
刘平倒是聪明,听出了刘备言下之意,立刻躬身行礼:“平之前毛躁不查,上了诉状,今日得见使君律法森严,此必是平误诉不查,平请当堂撤诉!撤诉……”
“原告要撤诉?那……谋杀士人之案呢?还有谋逆大案……”
赵霖起身问刘平。
“一并撤诉,一并撤诉……平定有失察之处,请诸君谅解,平愿以误时之罪请罚劳役……”
刘平显然是很懂律法的,赶在结案之前撤诉,这就不算是攀诬——当然,刘平本来就不是攀诬。
没人告了,刘备也就没了罪,刘备没了罪,平原士人才有活路……
只是查案审讯耽误了各级官吏的时间,耗费了公务人员的时间和人手,可能会罚款以及处罚劳役——但一般不会真罚,因为这年头讲究个德治,官员考绩是诉讼越少政绩越好,州郡通常都是巴不得撤诉的。
其实现代也一样……都是能调解就调解,撤诉向来都比上诉容易,反正是“双方认可协商解决”的。
“既然原告撤诉,那本案便到此为止……此案已结!”
宣布结案的是赵霖:“决曹司常设于此处,本司所有案件皆公开审理,往后若有官吏不法之事,皆可前来举告……”
……
借着此事,刘备在平原有了极其响亮的名声。
虽然这事在士族们眼里像是作秀,但了解刘备的人都知道,如果刘平不撤诉,刘备是真会自己把自己发配到卢龙塞的……
反正卢龙塞也是自家地盘。
而平民们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他们只知道这是普天之下唯一一个自己审判自己的官……
刘备的部下也没那么多想法,他们只知道刘备是在帮张郃扛罪名。
毕竟大家都清楚,张家族人谋逆暂且不论,至少张郃强占陶丘洪的田宅确实是草率了些。
张郃本人没有过多的在刘备面前感恩戴德,他也算是老兄弟了,知道刘备不喜欢这套。
但张郃打通龙凑渡口之后,立刻与河间鄚县张氏分了宗,也成了独门独户。
随后不久,贾诩开始主持颁布各项办事规范和章程。
比如什么事应该有哪些流程,不合规程要怎么弥补,若无法弥补要怎么处罚……甚至在哪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按标准规程特事特办都有规制。
贾文和并不仅仅只是个出主意的谋臣,他是真能制定具体细则的,把规范做得很细。
从治政到治安,从财权到民权,从门下僚属到各司曹掾……全都分开列出了章程,并陆续与简雍、赵霖等人一同补修。
而且,贾诩还把财政章程交给了左沅……
但贾诩并没有改变军中的规程。
刘备问贾诩为何不定军规,贾诩说:“臣虽懂些军策,但却不擅治兵……戎祀之事,还请主君自决。”
刘备算是服了,这贾文和确实会谋身,从来不碰风险大的事儿。
刘备只好把军法之事交给了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