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465章 究竟是谁在背叛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卷 第465章 究竟是谁在背叛帝国? (第1/3页)

    次日,港岛的各大报摊。

    晨曦微露,阳光刚刚透下来,油墨气息便已经率先在港岛街巷弥漫。

    今天各大报纸的份量可以说是格外的沉,几乎所有的头版头条都再次被同一个名字给占据,那便是很多天没上热点报道的置地集团新任董事会主席“小林天望”。

    《星岛日报》很吃霍家的商业广告,所以一向和小林天望是不对付的,但是今天的标题却是难得的对其带着商业上的惊叹:《杀价15%!小林生再创神迹大陆建材让步空前》。

    内容自然就在盛赞林火旺的谈判手腕无比精准的切入,竟然还能在已达成协议基础上再砍15%价格空间,简直可以说是堪称“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

    文末甚至还艳羡的指出,小林天望的这一刀让置地集团“居者有其屋”的首期项目成本大大减少,盈利的空间与可行性不再是奢望。

    《明报》的报道也是带着探究的正面赞扬:《小林生“二次压价”显奇效港岛廉居梦近在咫尺》。

    文中详细分析了这15%降价的难度之大,强调这不仅考验的是魄力与策略,更需要强大的口才与辩思,才能说服大陆方面。

    金庸更是亲自撰写了短评:“商机与民意交织,小林生深谙借力打力之道,此役非仅商务之功,亦是人心所向的胜利。”

    《东方日报》这个黑小林天望最多的报纸,也不愧现在港岛第一大日报。

    它的标题则是更具情绪化:《15%!小林生为港人再争口福利,大陆不得不低头!》。

    和标题一样,内容也是极力渲染谈判激烈,一方面塑造出小林天望“为民请命”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悄然地把小林天望和大陆对立了起来,显然是时刻都不忘挑事。

    字里行间都满是对大陆被迫让步的“扬眉吐气”,高声宣称这是小林生建立在港岛绝对威望的关键一步。

    而最引人瞩目的,却是左派报纸对于此事的态度。

    《大公报》头版的通栏标题十分的醒目:《血浓于水!为圆港人安居梦大陆忍痛再让利15%》。

    文中言语十分自然地将大陆的降价,诠释为对港岛同胞的深切关怀之情。

    “港岛的稳定繁荣,同胞的安居乐业,是高于一切的价值考量。小林生架起的这一座桥梁,让骨肉亲情的温度,实实在在转化为港人脚下的瓦片砖石。而大陆方面对于这份血浓于水的支持,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在《大公报》的语言艺术当中,小林天望又成了传递“深情厚谊”的关键桥梁。

    《文汇报》的标题则是更加的简洁有力:《十五个百分点,让出的是同胞情》。

    大的基调与《大公报》类似,将商业谈判结果直接升华为大陆对港岛底层的人道关怀。

    反复强调“血浓于水”是基石,小林天望是最成功的执行者与见证者。

    而在这些报纸的反复渲染下,街头巷尾的港岛普通百姓,也是沸腾无比了起来。

    深水埗逼仄的唐楼里。

    老搬运工陈伯,颤巍巍拿着《星岛日报》。他那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报道里那几个关键数字。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放下报纸,默默走进里间。

    摸索着从床底,慢慢地拖出沉甸甸的铁皮饼干罐。

    哗啦啦一阵响,里面倒出来的是大半罐积攒多年的港币硬币和纸钞。

    然后,他一枚枚、一张张仔细数,那布满老茧的手指甚至有些抖。

    数到七万多的时候,他便停了下来。

    原先那布满愁云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难以置信的希望光亮来。

    他笑着对着门口玩耍的孙子喃喃:“阿华,再加把劲……过两年,阿公……阿公可能真的就能给你爸妈换个有厕所的小单位……”

    他一生都在为“有个自己的窝”挣扎,却随着港岛的房价高涨,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谁能想到,今天一大早,这个漂浮似白云的梦又被人给勾了下来,马上就要触手可及了。

    湾仔茶餐厅里,比往常更加的人声鼎沸。

    水台师傅阿强那叫一个唾沫横飞,啪的一下将报纸拍在桌上:“嘿!看到没?小林先是真的为咱们港岛的老百姓做事啊!报纸写得明明白白,十五个百分点啊!这可就是真金白银省下来的!居屋计划这一下是真的能落实了。”

    他说完之后,便猛地灌口透心凉的冻柠茶,然后痛下决心。

    从口袋摸出半包皱巴巴的“万宝路”香烟,啪地拍在桌上,信誓旦旦地说道:“老板!这包烟就送你了!从今天起,我阿强戒烟!戒酒!要把所有钱都存起来!为了买房子!以后宵夜,大家吃什么都不用算我!”

    旁边的一名熟客不相信地哄笑道:“戒烟戒酒?强哥,你舍得吗?开玩笑的吧?”

    阿强则是涨红了脸,梗着脖子十分认真地说道:“开玩笑?你看小林生做事像是开玩笑吗?以前我是心灰意冷,觉得存钱有什么用!存到死都买不到一块砖!现在呢?小林生帮我们把最大的山搬走了!自己再不努力,活该一辈子住鸽子笼!我阿强说到做到!这辈子一定会存够钱买上居屋的,”

    油麻地狭窄的劏房内。

    这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挤在只能勉强放一张床的小隔间里。

    妻子拿着《大公报》,眼中是泪光闪闪地叹道:“‘血浓于水’……以前报纸上这么说,感觉好空,是套话。现在看来,好真实……阿伟,我们省一省,明年,可能真的够居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